持续近3年的疫情,对昆明旅游业产生严重冲击。据昆明市财政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昆明旅游总收入为2733.61亿元,到2020年急剧下降为1900.57亿元,虽2021年回暖至2308.46亿元,但和疫情常态化前的2019年相比,仍处于负增长态势。随着2022年上半年国内疫情的再度反弹,昆明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挑战。因此,如何突破现实困境,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和升级是现阶段昆明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化与虚拟现实技术是新时代的风口,是昆明旅游业发展的有力助推。21世纪是属于互联网的时代,数字化、媒介化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VR产业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虚拟现实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拓展了人类感知能力,改变了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的数字化发展篇章中,提到了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智慧文旅服务。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场景进一步向虚拟世界延伸,更加丰富的精神需求背后蕴藏着旅游业转型的巨大机遇。
技术集群有序建设,打造昆明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新空间。昆明市虽支持产业数字化改造,但虚拟现实技术涉及计算机、传感与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和方向,发展不可一蹴而就,有序推进,建立技术集群更稳健。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发展“虚拟现实+旅游”需引进多领域的人才,打牢智力基础,为进一步发展数字技术持续注入动力。技术环境的搭建其“功”不仅在于旅游业的转型,由此联动带来的整个昆明技术环境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景区逐步进“云”上,昆明旅游产业的“云端消费和私人定制”市场拓展。昆明市拥有六种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全市拥有各类旅游景区53处,有较高的知名度,多数景区不仅是云南旅游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国乃至海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现阶段这些旅游景区大都处于现实体验阶段,急需打破时空限制,通过GIS等技术将传统平面化地图立体化,推进景区进“云”上。同时,同步推进“云”上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打造“虚拟文旅产品”,创新昆明文旅品牌新形象。随着虚拟技术进入文化旅游市场开拓的新发展,建立具有新技术参与的昆明新型互联网文化旅游品牌成为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利用时机优势,抢占虚拟云旅游市场份额,打开昆明“虚拟现实+旅游”的局势,营造“虚拟云旅游等同于昆明”的印象。其次,在提供VR旅游服务的基础上,打造更丰富多样的优质文旅服务产品,提升游客体验。最后,灵活运用品牌附加值,开展多产业的联动合作,拓展品牌的经济盈利的空间,形成完整的产业版图。(评论员 曹思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