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面对收支矛盾突出的财政现状,紧紧围绕打造高质量可持续财政目标,牢固树立“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意识,坚持“实”“准”“优”“活”四字方针,全力破解财政困难,引领基层缓困新航向。
坚持“实”字当头 夯实“三保”保障
按照“三保”政策清单,坚持1234思路,兜实“三保”底线。即:锁定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一个终极目标,“三保”支出做到应保尽保,2021年累计保障“三保”支出21.73亿元。印发《昆明市东川区“三保”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东川区“三保”保障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保障责任落实。坚持安排预算时,省级“三保”清单支出优先;预算执行时,已安排预算的“三保”支出优先;库款保障中,每月发放职工工资优先三个优先,全程统筹管控。重抓四项工作,增强保障能力。一是加强团结协作,努力培育财政收入增长点,积极争取财政政策性资金,着力增加财政收入。二是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按照5%的比例压减一般性支出(重点是部门公用经费),统筹用于保障“三保”支出。三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四是分析监测常态化,按月分析财政运行情况,动态监测“三保”财力保障、支出、以及库款保障等相关情况,提高“三保”支出预判预警能力。
坚持“准”字发力 规范预算管理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资金安排“准”。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项目,严格执行差旅、会议、培训等经费标准,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围绕云南省“一体四翼”编审体系,编实编足预算,不断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效益。二是严格预算执行,资金使用“准”。预算一经人大批准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严禁出台溯及以前年度的增支政策,新的增支政策原则上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支出。把“过紧日子”要求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严把预算支出关口。三是加强存量盘活,资金流动“准”。加强存量资金及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对于预计难以形成支出的资金按要求收回,统筹用于区内更加急需支出。
坚持“优”字为基 提升资金效能
一是强化绩效管理,项目选择“优”。结合对预算项目库管理的分析,按照项目全生命周期式管理理念,强化项目管理,通过强培训和开展自检自查,清理各单位项目库情况,夯实东川预算项目库基础,进一步规范“项目+绩效”双管理,切实把好项目评审关。二是完善管理机制,结果运用“优”。绩效自评的范围覆盖全部财政资金支出,实现绩效自评全覆盖,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对沉淀资金一律按规定收回并统筹安排。三是强化信息管理,公开质量“优”。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强化社会监督,提升预算公开质量。不断完善预算公开机制,明确公开标准,规范信息公开要求,突出公开重点,完善信息公开内容,夯实公开基础,提高信息公开质量。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信息化公开管理水平。
坚持“活”字护航 强化财源培植
一是加强税收管理,征收方式“活”。税务部门进一步把预期目标计划细化落实到人,确保底数清、服务企业到位,实现税款应收尽收。加强重点企业和项目的跟踪管理、组织纳税评估,做好税源监控,抓主要税种申报入库的同时,开展好小税种自查、清理及清算工作。 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路径“活”。围绕“两示范一枢纽一中心”的目标定位,认真贯彻“1113”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矿山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绿色新型工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产业转型攻坚为重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由“一铜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推进观光农业、循环经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做大经济总量。三是提升招商效益,项目推进“活”。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发挥重大项目对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的支撑作用,以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建立零距离服务重点企业工作制度。全区筛选55家重点企业,由区级领导、市管干部“零距离”服务,按照“1+1+N”的工作调度机制,加大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提高政务服务企业水平,宣传落实政策到位,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氛围。截至目前,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5.96亿元,产业项目到位资金5.82亿元,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个,在谈“三类500强”企业1家。(供稿:东川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