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言而喻。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并不是一般普通的节日,在2006年我国就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同时又是春节之后第一个小长假,我们亲近自然、远行踏青,也慎终追远、纪念先贤。各地都会围绕安全祭扫、文明祭扫提出倡议,比如祭扫防火,禁燃禁放,用鲜花代替香火,鼓励市民分时、错峰祭扫,还有“云祭扫”等等,这些既是扎实开展移风易俗的体现,也是确保清明期间安全有序的必要之举。
缅怀先烈,传扬美德;摒弃陋习,文明祭扫;防控疫情,健康祭扫;绿色出行,安全祭扫;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倡导文明祭扫的当下,让我们一起争做文明祭扫倡导者,为建设健康昆明、平安昆明、文明昆明、和谐昆明贡献一份力量。昆明公安也向广大市民发出呼:用生态、文明、健康的祭扫方式向先人寄托哀思,防范于未“燃”。因祭扫燃放鞭炮、烧纸钱、燃香烛而引发森林火灾,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损失,也给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害。眼下,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依然面临巨大压力,这使得今年的清明节尤为特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清明节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更被赋予新的内涵。可以说,清明节为传承家风、培育家风、弘扬家风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文明祭扫、清朗过节的同时,广大群众在清明节重温家规家训,回忆家族往事,沐浴亲情恩泽。我们传承家风,也不忘缅怀先烈,人们走进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伟大革命精神的洗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革命纪念地,一次次深情致敬革命先烈。他曾说:“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铭记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是永不过时的社会风尚。
在祭扫方式上,以往,焚烧香烛纸钱、燃放烟花爆竹,不只带来火灾隐患,也铺张浪费、污染环境。如今,人们通过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寄托哀思,也有人在网上献花、点烛、填写祈福卡。特别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人通过网上祭扫、云端预约的方式实现安全与祭扫两不误。祭扫形式更加绿色,可以从中看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缅怀在心,绿色在行,平安低碳在清明。各地也在传承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清明习俗,比如:“挂纸”、“插青”、荡秋千、放风筝、戴柳插柳、吃芥菜、吃青团、踏青春游等,节俗繁多、形式各异,但贯通于其中的核心价值却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
农历三月清明时节,昆明春暖花开和风微澜,大多数昆明群众选择了网上平安祭祀。为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倡议自备纸钱等祭祀用品进入殡仪馆的市民可在通道入口处用纸钱兑换鲜花;还有为不能亲临墓区祭扫的群众代行孝道,表达哀思的代祭扫业务。鲜花祭祀、植树祭祀、家庭悼念,音乐祭奠,影像追思,5G云祭扫等等这些方式,既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有创意十足的时代气息,更让我们体会到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化。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给这种新风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明“云祭扫”渐渐被更多人接受,是值得大力倡导和推广的祭祀方式。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涵养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抓手。201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革除婚丧陋习、解决孝道式微等问题,重视在清明等传统民族节日中引导践行正确婚丧观和中华孝道。从清明节祭扫方式的发展变化到内涵更为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浸润人心、浇灌成长,可以说这是风易俗取得的丰硕成果。倡导健康祭扫,缅怀先人,重于心不拘于形;倡导节俭祭扫,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倡导绿色祭扫。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先人。倡导安全祭扫。不搞集体公祭等聚集性活动,减少人员聚集,防止疫情扩散和反复。祭祀新风尚让清明节越来越“清明”。讲文明、树新风,文明祭祀,共同打造美丽昆明!(昆明信息港 评论员陈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