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俞逍 实习记者王奕然 10月29日,云南省“八五”普法《规划》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会上,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建华就云南省“八五”普法《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进行介绍。
陈建华表示,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要求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9月28日,省委、省政府正式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年—2025年)》。9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
“八五”普法《规划》共分8个部分 全面阐释云南普法工作
第一部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明确了“八五”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强调普法工作的主线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重点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二部分,明确普法重点内容。强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重点宣传宪法、民法典和党内法规,突出宣传与云南高质量发展和提升边疆治理能力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与推进“三个定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三部分,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提出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把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边境和民族地区群众列为重点,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
第四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推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加强法治文化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
第五部分,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强调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依法治理,深化行业和网络依法治理,推动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加强社会专项依法治理,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第六部分,着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强调把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过程,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加大以案普法力度,切实加强“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建设。
第七部分,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提出深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机制建设,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健全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制,明确公益广告刊播标准。
第八部分,加强组织实施。明确健全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强基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普法基层一线倾斜,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动态评估考核机制。
“八五”普法《规划》贯彻中央部署不漏项 体现云南特色有亮点
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全民普法工作。把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的普法内容,强调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重点课程,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本领。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运用好普法阵地及各类媒体平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谋篇布局。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全篇,充分体现到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举措等各方面。特别是在国家《规划》6个重点内容基础上,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等指示精神和乡村振兴涉及的法律法规单列为普法重点内容,突出法治宣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坚持务实管用提升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规划》中增加了“坚持讲求实效”原则,提出了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及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等具体举措。同时,紧盯普法责任制落实这一关键环节,将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增列为一个部分,进一步夯实全社会“大普法”格局。
立足云南省情破解边境和民族地区普法工作难题。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的“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四个突出特点”等重要指示,在《规划》中增加边境和民族地区群众为普法重点对象,明确了深化“法治宣传边关行”“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实施“边疆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扶持行动”、鼓励少数民族法治文化创作等具体措施,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规划》明确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以人民对法治的需求为目标,始终做到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明确提出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强调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民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