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而在昆明,说到老旧小区改造,就不得不提官渡区的和平路社区。
这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建成使用的小区,如今依旧保持着超高的水准,这背后,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一起花了长达一年时间改造的结果。其社区治理模式,为“老破小”的居民住宅区改造提供了大量可供复制借鉴的经验。
“三驾马车”带动居民自治
在官渡区太和街道和平路社区,既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建成投用的老小区,也有以百富琪、兴杰现代城为代表的新型商住楼,0.38平方公里内多达108个楼院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被当做职工宿舍的老小区。
这些小区普遍设施陈旧、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因居民负担不了物管费,物业公司也不愿意进驻,导致小区严重缺乏管理。
时间久了,居民的幸福感大大降低,便将这个问题反映给了社区。得知这一情况后,和平路社区开始了对基层社区治理创新道路的探索。
经过多番讨论学习,社区党委书记段永芬决定以职工宿舍集中区——太和巷作为试点,采取“三社联动”的方式,成立了居民小区党组织“红邻党支部”、培育孵化了官渡区第一个社区本土社会组织——“昆明市官渡区和乐居街坊荟”,组建10个院落自治委员会,在社区党组织带领下,共同参与和监督治理太和巷内的小区。
“居民不愿交物业费,那就得自己动起来。”项目开始实施后,段永芬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与“和乐居街坊荟”社工召开院坝会、民情恳谈会、协商议事会,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动员大家主动参与到小区改造中去,并成立“红邻党支部”,组织动员党员积极加入其中。
段永芬说,那是最艰难的时期,嘴皮子都磨破了也得不到几个人的信任。
“我反复跟他们强调,这项活动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的居民,环境改造好了,居民住得舒服,幸福感不就上来了。”经过几个月的家访和座谈会,改造项目终于得到了居民的认可,不仅如此,段永芬还争取到两家职工宿舍单位的支持,加上居民自筹的公益基金,太和巷的“微改造”很快就拉开了序幕。
经过一年多的“微改造”,太和巷迎来了全新的面貌:小区绿化变好了,道路变宽了,车位增加了,邻里间的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了。
以前小区盗窃频发,居民便自筹装了监控;小区外观破旧了,居民便自筹粉刷新漆;浇花、打扫卫生、更换灯泡等等一应杂物都由居民自己完成。
每月一次的座谈会,三个月一次的经费公示,让小区治理实现了透明化,邻里互相信任,沟通也变多了,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红色楼院共同体自治”模式,在得到省、市、区组织和民政部门认可的同时,更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惠民实事紧跟满足更高层次需求
基础条件改善了,就得开始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
2020年,和平路社对商铺进行了回收改造,设立了职工驿站,配备了冰箱、微波炉、书籍等,为附近上班的群众提供便捷实用的服务。
在有场地条件的院落里,都配备一间活动室,为住户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服务。
下一步,段永芬还计划在职工驿站旁设置社区残疾人便民服务站和老年人便民服务站,为中老年人及残疾人开通绿色通道,省去他们到社区办事上下楼的麻烦。
“改造从‘头’开始”,是最受社区居民欢迎的项目之一。
2019年,和平路社区率先吹响了老旧小区改造的号角。
在和平后村104号的邻里和党支部,依托这一居民小区的党建阵地,和平路社区党委进一步延伸社区老年幸福之家服务居民的触角,建立社区健康小屋,联合太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等医疗单位,让居民可到此享受按摩、理疗等免费的健康义诊等服务;腿脚不便的老人,还可以申请服务上门。
这个按摩室在社区颇有名气,居住在104号院的王大爷对此赞不绝口,“以前身体不舒服,想去按摩要走好远,现在好了,按摩室就在楼底下,他们还有上门服务,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实在太贴心了。按摩师技术很到位,又很耐心,社区做这件事,真真做到我们老百姓心坎里了。”
除了按摩室,“爱心食堂”也是居民们热议的对象。
和平路社区老年人居多,且子女大多不在身边,为了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社区没少在上面花心思。
“吃饭是头等大事,食品安全更是头等大事中的头等大事。”段永芬说,如何确保老年人用餐放心开心,是社区率先考虑的问题。
几番波折下来,社区选择与共驻共建单位合作开办了爱心食堂,采取自助餐的形式供餐,每餐不低于10道菜,荤素搭配,让每一位就餐的老年人都能吃饱饭、吃好饭。
“和融居”升级融合治理模式
“和乐居院落自治服务项目”是和平社区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一次大胆尝试,这次“微改造”,给了段永芬很多灵感。
2019年10月,和平社区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的第二站。
如果说太和巷的改造重点是让居民自管自治和谐快乐地生活,那么“和融居”项目则更突出“融合”的意义,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单位+居民”的融合治理模式,充分激活社会单位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居民自治是很好的社区治理模式,但专业的物业公司在管理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优势。我们一直尝试在老旧小区引进物业,让社会单位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来。”而春城路68号院,就充分体现了段永芬一直强调的“融合”理念。
春城路68号院属于集中型老小区,共有80户居民,业主曾引进过物业公司,但双方最后不欢而散。
导致的结果是,业主不愿相信物业公司,也不愿意交物业费,小区治理难度加大。
为此,段永芬和社工两头跑,一边跟业主介绍物业管理的好处,一边联系新的物业公司,为他们搭建桥梁,增加双方的互动。
几个月下来,新的物业公司进驻了,业主也主动交了物业费。
如今的春城路68号,一进门就有安保人员,小区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还有了丰巢智能柜和统一的电动车保管站与充电桩。
被问到如今和业主和谐相处的秘诀,物业公司主任晋顺姬说:“就一条,把他们当自己人。
有问题及时解决,没问题也多沟通,物业和业主其实是邻居的关系,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踏实做事,他们都看得到,时间久了,大家就建立起信任了。”
从“和乐居”初尝试,到“和融居”的升级,再到未来的“红旗兴”,这些都是和平社区在官渡区“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思路下的创新与突破。
他们打破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居民自治,融合共治”的道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范本。
我们期待,他们在未来还能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