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港时评】警惕造“媛”运动中对女性的污名化
2021-10-19 17:11:28      来源:昆明信息港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继“佛媛”之后,网上又出现了一批“病媛”。顾名思义,“病媛”指妆容精致的网红们穿着病号服在医院摆拍,在晒出的美照中,有不少人借机安利一些术后“营养药”“修复贴”等产品,一时间,各大主流媒体发声批判这群病媛们,不少平台,也立即开始处理相关账号。然而,这件事很快有了“反转,其中一位被挂出“病媛”照片的网红辟谣,自己确实生了病,也做了甲状腺手术,但没有化妆,没有带货,晒出病房照只是为了报平安。第一个当事人发声之后,新闻配图所涉及的其他几个女孩也相继发文澄清,称自己受伤住院的照片被媒体盗用,已经准备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梳理相关报道,有媒体意识到最近互联网上正兴起了一场造“媛”运动。先是“佛媛”说法的迅速爆红,然后各个媒体为蹭热度开始造出“病媛”,接着网上迅速效仿衍生出“支教媛”“医媛”“饭媛”“离媛”等词,让“媛”的意义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媛”字被污名化的背后,透露出的一种厌女情绪、性别偏见和部分媒体新闻素质的下滑需要社会更加警醒。社交媒体上被称为“媛”的那些人的终极目标如果是为了带货恶意营销,这固然需要舆论站出来批评,但如果把目标锁定在“媛”字上,尤其是对部分爱美、爱自拍的女性群体进行“狙击”,这很容易就变成了伤及无辜的“猎媛”行动。此前被众人指责的“佛媛”,也有当事人出面澄清:去的根本不是寺庙,只是在酒店拍了好看的照片。而同样在寺庙打卡秀肌肉的“佛少”就能逃过一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性别偏见。

毋庸讳言,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对两性的刻板印象:女性更“虚荣”、更“无脑”,更爱在社交平台上“自我展示”,也更容易受到消费主义的煽动蛊惑。当这种偏见,遇上媒体缺乏客观事实的确认,以带有倾向性的表述进行报道时,自然引起网民反感情绪。这种厌女情绪易挑起男女对立,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团结稳定。消费女性形象、虚假营销、恶意宣传、拜金......这些问题是需要批判,但其中的评判界线要简单清晰,不能随意扩展外延。病人就不能化妆?吃饭时就不能涂口红?爱自拍就是爱慕虚荣?如果这样随意的下定义、划等号,那上一秒在图书馆打卡拍照,下一秒可能就成“学术媛”了。

我们必须意识到一点,在如今的图像时代,尽管大多数女性并不指望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现实利益,却仍致力于在社交平台上展现完美的自己,修图、美妆、辣装都是很普遍的,只要不是以带货营销为目的,都应该宽容的看待。仅仅因为一些想方设法吸引流量、获取利益的人,就污名化“媛”这个称谓,甚至让大家否定所有的“媛”,这是不正确也是不公平的。而作为新闻媒体,不应加入这种恶意炒作的行列,而应做好事实的确认调查,格守新闻道德,引导社会舆论崇真向善向好,让“媛”字不再污名化,回归字面原有的真义。(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

编辑: 俞逍 责任编辑: 徐婷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