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百科图谱】节肢动物•瘤螳蛉:螳螂?胡蜂?还是杂交怪胎?
2021-07-27 08:19:30      来源:云南网

00304084999_10ac01b6

节肢动物•瘤螳蛉

Tuberonotha  insignis

节肢动物,昆虫纲,脉翅目,螳蛉科。多栖息于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区。为完全变态昆虫,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照片拍摄于景洪基诺山。

螳蛉是一种非常奇特和有趣的昆虫,它就像螳螂和胡蜂的“杂交”品种。其三角形的脑袋,大大的复眼,伸长的胸部和镰刀状的捕捉足与螳螂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它透明的翅膀、清晰可见的翅脉,腹部形状、花纹和颜色又与胡蜂极其相似。

难道,螳蛉是螳螂和胡蜂的杂交体?

当然不可能!螳螂和胡蜂虽同属昆虫,但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无法进行交配繁殖,所以螳蛉跟螳螂或胡蜂没有半毛钱关系。

之所以有这样奇怪的造型,不过是螳蛉在演化过程中选择了趋同演化和拟态。

所谓趋同演化,主要指不同的生物,因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以及同样的压力作用下,哪怕是进化上相距甚远的生物,也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比如螳蛉和螳螂,除了同属昆虫外,就再无亲近的关系了。但是因生存环境近似,在漫长的演化中,螳蛉也具有强大的复眼,可占头部比例达二分之一甚至更多,这为它们提供了更好的视力;伸长的胸部可以保证自己在捕猎中与猎物保持着安全的距离;镰刀状的捕捉足可以锁死猎物让其不易逃跑。

这样完美的杀戮构造是同为肉食性昆虫的螳蛉和螳螂之间的趋同演化,并不存在谁“山寨”了谁。

螳蛉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拟态,即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特征,以混淆掠食者或猎物的认知,进而远离或靠近拟态物种。

在自然界中,很多颜色、物种都有极强的警告性,胡蜂作为一个“狠角色”,被其蜇咬后的疼痛会让大多数动物害怕。胡蜂透明的翅膀,清晰的翅脉,橙黑色相间或黄黑色相间的椭圆腹部就是一种很强烈的警告!大多数螳蛉模仿胡蜂的腹部纹路和翅膀的拟态行为,可以使大多数猎食者对其敬而远之。

本期介绍的瘤螳蛉体色非常艳丽,这是因为在动物世界中,越是色彩鲜艳的物种有可能毒性越强。而很多物种为了避免遭受猎食者的攻击而把体色演化的和有毒动物一模一样,以达到恐吓的目的。相较于模仿胡蜂腹部的螳蛉来说,瘤螳蛉醒目的玫瑰红的体色以及柠檬黄的斑纹更加有警告的意味。

赵益 供图

赵益,山野自驾爱好者,爱好摄影、绘画以及一切美的东西。用镜头记录自然生息,感受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享受美美与共的奇妙旅程。

编辑: 曾子芮 责任编辑: 曹月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