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千秋伟业 璀璨百年序章
2021-07-01 08:43:30      来源:云南日报

微信截图_20210701084054

微信截图_20210701084046

微信截图_20210701084039

云南1950年、1978年、2012年、2020年发展数据对比图

微信截图_20210701084117

新时代的昆明城市建设一角 张彤/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和“四个突出特点”“四个方面重点工作”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赋予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负韶华,砥砺奋进,以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蓝图变为现实。

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云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谱写了云南经济建设新篇章。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拓展“八大重点产业”内涵外延,打造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生命健康等万亿级产业,打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千亿级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加快建设“数字云南”、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征与省情实际的现代化产业迭代升级、转型发展之路。

扎实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发生质的飞跃与改变,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9000公里、居全国第二位;高铁实现“零”的突破,营运里程达到1105公里,10个州市通铁路;建成旅客吞吐量百万级机场7个,通用机场从无到有,云南省至南亚东南亚通航点数量居全国第一,航道里程达5108公里;加速“两基地一枢纽”建设,全省电力装机跃上1亿千瓦台阶,中缅油气管道稳定运行,成为我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滇中引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牛栏江-滇池补水等重大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网建设全面推进。

大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2020年7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明确要大力推动“数字云南”建设,打造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引擎。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扎实推进。科技、卫生、疫情防控、文化旅游等区域性人文交流不断深化。

政治建设深入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战略任务。云南积极探索,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全面实践,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殊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省委把人大工作纳入总体工作布局,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扎实推进地方立法,增强人大监督实效,把代表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得到进一步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可靠的法治保障。

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政协协商凝聚共识,全面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协商民主建设,促进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建言献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规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重新修订《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云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通过规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根本保障。

文化建设百花齐放

紧紧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目标,树立文化惠民理念,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崭新路子,令人瞩目。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云岭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云南好人”等评选活动,选树推出杨善洲、高德荣、朱有勇、杜富国、张桂梅等重大先进典型。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省委深改委部署改革任务111项,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党的领导进一步巩固,党委宣传部门管理文化职能职责全面落实。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深入开展“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实现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并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高标准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少数民族节日振兴工程,扶持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推动全省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电影《索道医生》、电视剧《杨善洲》《木府风云》等获2014年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引起强烈反响;舞剧《流芳》、话剧《农民院士》等一批文艺精品百花齐放,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累计104人次获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数量为全国31个省(区、市)之最。

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和民心相通。

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省委、省政府聚焦社会民生发展工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云南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也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2012年底全省贫困人口超过880万人,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认真践行“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社会民生短板加快补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云南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识,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历史认同;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最大的实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省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示范单位数量居全国前列。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不断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满意度达98%,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云南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打好省外、境外疫情输入阻击战和湖北、咸宁驰援战,率先开发使用“抗疫情”扫码系统,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快速建成国门疾控中心,较早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发展。同时,采取边境防控“五个管住”举措,全面切断境外疫情输入渠道,坚决守好祖国西南大门,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做出云南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云岭大地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美誉度持续提升,“美丽云南、世界花园”已成为云南的靓丽名片。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立法形式统筹、规范、约束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和管理行为,实现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一湖一条例”,基本构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国土面积形成“三屏两带”基本格局,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资源总量持续“三增长”,云南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水土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进程加快。2020年,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2%(居全国首位),世界一流“三张牌”绿色底色更加彰显。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2019年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先河,云南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标位居全国第一,COP15会议落户昆明,这是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充分肯定。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九湖保护治理等8个标志性战役。全面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探索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制定出台《云南省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出行等7大重点行动,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得到广泛宣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认可。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要实现富民强省、稳边固边的目标,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云南牢记嘱托,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一年接着一年抓、一锤接着一锤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强健党的组织。以制度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上新的高度,持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常委同志率先垂范,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向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宣战,提升了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各项建设事业的能力。

大力反腐倡廉,净化政治生态。持续高压反腐,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刮骨疗毒、正风肃纪,做到打虎拍蝇不留情、不手软、不懈怠。以典型案件为戒,深入剖析、警钟长鸣,形成无禁区、全覆盖、强高压、长震慑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成为常态,净化了政治生态环境,凝聚起建设最美云南的民心民智和群众力量。

加强组织建设,巩固战斗堡垒。紧紧围绕立根铸魂、强基固元这个重心,大力推动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基层党建提升年”“基层党建巩固年”“基层党建提质创新年”活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推动基层党建不断强化、持续进步、全面过硬,夯实党在边疆执政的组织基础。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各条战线,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主心骨”作用日益凸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云南人民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云南答卷,云岭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奋进新时代,铸就新辉煌,云南4700多万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执笔: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解菲)

编辑: 周智宇 责任编辑: 徐婷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