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新华社刊发文章《探访滇池生态屏障星海半岛湿地》,聚焦滇池治理。
报道提到,“滇池清、昆明兴”,星海半岛湿地公园是云南长期治理滇池的一个缩影。如今,星海半岛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滇池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深知,滇池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靠的是坚持、耐心、毅力,更不可或缺的,则是投入以及每个市民的自觉。新华社所描述的星海半岛湿地的成绩,是近年来昆明乃至整个云南水治理的缩影。如果我们将成绩的背后“数字化”,就明白成绩的取得实属来之不易。
同样在1月27日,昆明信息港连发三篇文章,都与水治理有关,分别是《清水海二期工程投资超28亿元 建成后一年给昆明送来6000万方清水》、《昆明森林覆盖率5年增3.86个百分点》、《五华区河道水质连续3年稳定达标》,稿件从不同角度报道了昆明水质变化的原因及结果,从逻辑上紧紧呼应了新华社文章,同时又是对昆明市水质变好的有利诠释。
昆明信息港三篇文章中提到:仅官渡区一年来就累计投入近44.5亿元实施了六类72个项目,超额完成四项主要污染物入湖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小清河、盘龙江入选昆明市“美丽河湖”;打造美丽湖岸线,建成湿地公园数量全市最多,湖滨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天蓝地绿水清成效明显,被评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区”;清水海二期工程投资超28亿元;2016年至2020年,五华区水务局共完成上百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至2020年,五华区连续3年河道保持稳定达标、空气质量提升明显;近年来,五华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辖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荣获“云南省生态文明区”称号,仅2020年就立案查处61件环境违法违法案件……
这些数字仅仅是昆明市水治理的小小缩影,多年来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迎难而上的作风、积极应对困难的态度,都是现在成绩取得之背后的原动力。
与此相印证,1月12日上午在云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5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昆明市在城市水体整治上,总结形成了部分在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经验,圆满完成“十三五”国家考核任务要求。
“星海半岛”现象不仅在昆明,在云南也已经遍地开花,各州市水质不断变好。
同样可以用数字说明:全省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及以上;九大高原湖泊中优良湖泊水质保持稳定,污染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呈改善趋势;全省纳入国家“水十条”考核的地表水优良水体断面比例从2014年的66%提升至目前的83%;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从2014年的12%下降至目前的3%;全省污水处理率已达95.45%,“九湖”流域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全省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数字升降、变化之间,是生态和水质的提升,也是大家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各级党委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步子将越走越远,梦想越来越近。(昆明信息港 评论员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