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社区治理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丰富而有温度的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的期盼。
但是,当前社区工作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工作理念更新不足、专业性不够等实际问题与其形成了强烈反差。要真正实现现代社区治理的升级,还需要在社区工作人才培养和使用、社区居民参与和自治、社区治理服务升级等方面实现再突破。
西山区针对这些问题,人大代表苏群建议:
尊重社区差异性。即使在同一街道,社区的类型、实际情况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社区社工站建设应将差异性作为重要原则,这样就给了社区一定的灵活性,更有助于形成各自特色和亮点。
软硬结合,确立以“硬”为基础、以“软”为核心的建设思路。“硬”强调的是提供适合不同形式服务的场地和空间,以及依托这些空间进行的规范化建设和专业化服务展示。“软”强调形式多元的专业服务和以实践为本的系列能力建设,其中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志愿者、居民骨干以及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是重要内容。“组织”和“人”是社区社工站建设的两大关键要素,抓好2项工作,才能够推展出符合在地实际和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
将专业性置于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整体格局之中。社区社工站建设虽然需要行政支持,但应避免行政化,而应给予站点社工更多的专业空间、支持和鼓励。同时,社区社工站也是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整体框架的一个版块,应积极作用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以系统化思维、项目化形式,培育本土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和推动社区治理服务。盛高大城社区作为一个新型城市社区,社区类型较为多元和复杂,辖区居民超过1万人,人员构成复杂、思想活跃、服务需求多样化,社区治理和服务面临不少挑战。从盛高大城社区的初步实践来看,无论是社区社工站建设,还是依托社工站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都需要基于系统化思维和项目化形式进行的,这一做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依托项目实现对社工站建设的全周期管理;可以基于项目实践培养社区储备干部和社区社工人才;能够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社区治理和民生特色品牌。在未来如能将社区社工站建设纳入常态化重点工程,有稳定持续资金保障且纳入街道、社区重点工作,则能够发挥其更加突出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