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充分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显著改善,生动体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昆明信息港推出“云南的小康模样”主题系列活动 ,聚焦云岭大地的小康故事。本期节目带大家走进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营街社区,去看社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了从“五难村”到“云南第一村”的奋斗故事。
小康路上,玉溪大营街处处可见幸福模样。
用过午饭,休息片刻,杨永盛锁好家门,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停车位,开着小汽车前往芝麻片厂上班。
玉泉湖小区一隅的亭子里,黄兴邦拉着悠扬的二胡,几位白发老人笑着和着二胡唱着歌,很是热闹。
西南方向的幸福小镇正在一砖一瓦地搭建,大营街全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蓝图正在徐徐绘就。
“云南第一村”的牌坊格外醒目。记者袁鸿凯/摄
从土木房搬进大别墅 居民生活很幸福
从昆明向西南出发,沿着高海高速、晋红高速驱车一个半小时,便来到了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抬头一看,“云南第一村”的巨大牌匾格外醒目。穿过牌坊走进玉泉湖小区,只见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滇中民居安静伫立,一条条水泥道路平坦宽阔,道路两旁树木蓊郁……
“我们是2016年5月搬进来的,现在住得很舒心。”坐在自家480多平的双拼别墅里,今年刚满50岁的杨永盛介绍自己是芝麻片厂的职工,妻子在卷烟厂滤嘴棒分厂工作,育有一儿一女。
“我们以前的老房子270多平,后来以每平米1300元的价格补上新增面积,前后差不多花了27.3万左右。”谈起购房,杨永盛面露笑容。
大营街社区按照“五统一”建设的新房。记者袁鸿凯/摄
从以前的土木建造房屋搬进大营街社区按照“五统一”建设的新房,即统一设计、统一拆除、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杨永盛甚是满意,“小区里统一管理,让人感觉很安全,而且每个房间都有窗户,采光采阳都很好,不用缴纳物业费,小区卫生和绿化都有专人负责。”
“我们现在住着宽敞的房子,工资用来花,不用背负太多压力。”杨永盛直言,家家住别墅,户户开汽车,大家已经超越小康。
主持人走进玉泉湖小区 记者袁鸿凯/摄
很多居民和杨永盛一样,都在各个企业上班,因此,白日里走进小区,并无太多人,只见院落之间花草相隔、溪水淙淙,整体环境别致优美,漫步到河塘亭子旁,悠扬的二胡伴着歌声传入耳中。拉二胡的人便是黄兴邦。
黄兴邦是土生土长的大营街人,今年79岁,他1995年在大营街中心小学教数学并兼任校长,2005年正式退休。现在赋闲在家的他和朋友们经常相约一起打牌下象棋,偶尔他也拉上一段二胡,给大家唱歌助兴。
退休的黄兴邦拉二胡给大家唱歌助兴。记者袁鸿凯/摄
“以前人多地少,我们好几家人挤在很小的老房子里,面积小、居住环境差,粮食也不够吃。”回忆起曾经的苦日子,黄兴邦由衷地感叹,改革开放后,大营街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发展集体经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带动居民共同发家致富,居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有退休工资,家家户户和和美美。”黄兴邦介绍,社区居民可以享受到十多项福利,年满94岁和99岁的老人还能一次性领取5万元和10万元的长寿奖。“不愁吃不愁穿,已经实现了小康,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发展集体经济 完成从“五难村”到“云南第一村”的嬗变
玉泉湖小区环境秀美、生态宜居、人们其乐融融,很难想象40年前这里是一个极为贫困的“五难村”。
“五难”指的就是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大营街党总支副书记颜伟解释称:“以前大营街人均居住面积不到5平方米,整个社区的居民吃水全靠4口井,要是谁起晚了,10点以后就打不到水了。一般了解情况的女孩子也不愿意嫁到大营街,那时候娶媳妇就只能去很远的村子或者比我们还穷的地方。”
大营街社区居民的住房 记者袁鸿凯/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春风吹到了这里,大营街乘势而上,积极响应供给制号召,在1978年,大营街有3个自然村办集体企业,分别是服装厂、基建队、修配厂;1986年,增加了芝麻片厂;1988年至1989年,新建了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玉溪水松纸厂,带动农村经济增收至390万元。到1992年,大营街经济总收入达到1.1亿元,成为当时玉溪地区首个亿元村。
随着集体经济红利不断释放,铝型材厂、铝箔纸厂、油墨厂、铜材厂、太阳能厂等集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兴办集体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大营街迈出了共同富裕的第一步。
“大营街的共同富裕之路的铺就离不开集体经济的支持。”颜伟说,到1995年,大营街经济总收入突破十个亿,也因此被云南省乡镇集体企业誉为“云南第一村”。
从1978年的人均纯收入是167元、经济总收入98万元到2019年的人均纯收入28803元、经济总收入119.21亿元。“我们整个发展都益于党的政策好,得力于改革开放。”颜伟解码其中的致富经如是说。
颜伟介绍,在大营街,杨永盛的幸福生活并非个例,因为这里孩子一出生社区就购买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险;年满3岁的孩子可免费入幼儿园;每个学生从初中到大学,每年有500元至1000元补助金,年终每人还有6000元的分红;居民年满18岁可以到集体企业就业,在职员工全都有四险一金保障,退休后每月能领取363元至990元的退休金……
如今的大营街,拥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模范”“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光环,聚力发展旅游生态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阔步迈向共同富裕。
粉墙黛瓦的滇中民居风格 记者袁鸿凯/摄
“退二进三”企业搬迁升级 打造“幸福小镇”迈步共同富裕
在实现全面小康,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营街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更长久地利民惠民。目前,大营街的工业区布局不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镇发展品位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影响医养、康体、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布局规划。
找到问题,便施予良策。2018年大营街启动“退二进三”异地搬迁提档升级项目,逐步将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水松纸厂等企业搬迁至常里社区玉溪汇龙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工业用地,形成卷烟配套产业集群。
盘活利用搬迁腾出来的土地,依托丰富的乡村民俗文化、深厚的历史文脉、丰富的特色美食以及交通区位优势,培育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幸福小镇”。
“幸福小镇是2016年6月启动规划设计工作,2019年4月25日正式启动。占地面积284亩,将分5期建设,分别是民俗体验、活态集市、水景休闲区、特色民宿和工艺。”颜伟介绍。
目前,大营街幸福小镇项目已完成投资6.2亿元,正加快建设总投资8.2亿元的幸福水城子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小镇会客厅、拾味巷子、活态集市、商业和民俗体验馆、夜游港湾、温泉养生别院”等。幸福水城片区建好后,还将稳步推进滇中绿洲片区、栖心净地片区、西郊记忆片区和幸福山居片区建设,打造“旅游、生态、文化、体育、养老”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幸福小镇承载着大营街人民的希望,未来,它将是旅游新地标、玉溪旅游新中心、大营街乡村振兴的新载体。小镇符合人与自然和谐、保护历史文化生态的需求,建成后将明显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有助于把大营街打造成美丽宜居乡村。
“等幸福小镇建设起来,相信会释放更多更大集体经济红利,我们的幸福生活就可以再上一个台阶。”聊到幸福小镇,黄兴邦言语之中饱含期待。(昆明信息港 记者谭石艳 苏雯芊)
英文稿件:
Every household enjoys great time in “the First Village of Yu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