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五年累计为27.93万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6.86亿元
2020-12-29 20:50:38      来源:昆明信息港

1229_1

12月29日,云南省“回眸‘十三五’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建设专题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会上,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榆坚介绍,“十三五”期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累计帮助18.21万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27.93万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6.86亿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创新高

杨榆坚介绍,“十三五”期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首位,就业局势稳中向好。其中,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落实积极就业政策。通过抓实援企稳岗稳定就业,鼓励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支持新业态发展拓展就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转移就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条件下,确保了全省就业局势稳定。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46.49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12%;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总量达1515.52万人,就业规模创下新高。

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10类人群创业52.03万人,发放贷款617.2亿元,带动(吸纳)就业137.8万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明显。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贷款总量突破千亿大关的省份。与此同时,持续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五年累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8.77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同时,我们紧扣‘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目标,抓实治欠保支工作,累计帮助18.21万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27.93万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6.86亿元,有力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杨榆坚说。

减少企业社会保险费支出450.49亿元

杨榆坚介绍,云南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民生安全网越织越密。截至11月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923.48万人,基本实现各类群体全覆盖,三项基金累计结余1779.83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90%,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保待遇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达到108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调”,工伤保险三项长期待遇标准实现“15连调”,失业保险金平均标准比“十二五”末提高47%。

五年累计支付养老、工伤保险基本待遇3948.62亿元,惠及730余万人。按照党中央和国家决策部署,在调整降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的基础上,我省实施了更大规模、更大力度的调整缴费基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等政策,五年共减少企业社会保险费支出450.49亿元。

同时,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引进外国人才等120余个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在人才管理、培养、引进、流动、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实施了“云岭英才计划”、技能强省行动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由“十二五”末的431.49万人增加至59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65万人,高技能人才116万人;全省“两院”院士增加到12人,累计有国家“百千万”人才94名,17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选派2名选手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夺得一金一铜,实现了云南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奖牌“零的突破”。积极开展多层次引才引智活动,建立了5个柔性引才基地,连续5年举办“云南省国际人才交流会”,设立省外招才引智工作站,汇聚天下英才服务云南。

人社扶贫成果丰硕

“十三五”期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坚持扛牢压实人社扶贫政治责任,人社扶贫成果丰硕。

狠抓就业扶贫,让群众增收有渠道。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658个服务站(点)、471个服务窗口;认定2451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开发44.31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18.19万人,转移率达70.7%。狠抓技能扶贫,让群众手上有技能。建立“横跨9部门、连通省市县”的技能扶贫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技能扶贫行动”,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609.53万人次。

狠抓社保扶贫,让群众生活有保障。全省546.26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60.8万困难群体100%由政府代缴10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104.8万60周岁以上贫困老年人100%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四是狠抓人才扶贫,让群众致富有引领。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实行“三放宽一允许”倾斜政策;组织广大人才到贫困地区开展医疗卫生、农业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等帮扶活动,充分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昆明信息港 记者上官艳君)

编辑: 谭石艳 责任编辑: 徐婷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