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岁之首。在农耕社会,冬去春来,诸般农事都休息了,春节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最盛大的节日。人们借此时节正好可以好好慰劳自己,修补平时忙于工作而冷落了的伦理亲情,祈求新的一年福气连连。老昆明人的年味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有哪些过年习俗?
昆明人吃炊锅。 美编范敏绘
洒扫庭除
除夕之前,老昆明人都要洒扫庭除,一些老昆明人家里还有一项额外的清洁工作,“醋蒸扫除”。除夕之夜,用火盆装上烧红的炭、松针,端到家里的每个房间里放着,往火盆里洒醋,然后关门,用醋蒸汽来“打扫”密闭房间里的空气。等到蒸汽挥发得差不多后,人们把火盆拿出倒掉,就算是这一年的晦气都被驱除出家门了。
这一习俗的来源是陕西的“打醋炭”,明末永历年间,李定国、孙可望带领大量陕西军人入滇,这一习俗于是被普及了,这种空气消毒法现在看也十分科学。
置办年货
旧时老昆明人的年货,吃的除了肉菜果蔬、糕点糖果,还要准备大量的官渡饵块、米花团;用的有鞭炮、香烛、春联、门神像等。
与众不同的是,老昆明人过年还需要大量松针、松枝。吃年夜饭时,松针被撒在地上,松枝则插在院里、门前,叫作“松蓬”,象征新的一年清吉平安,在全国来说,这个习俗唯昆明独有。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之前,老昆明人要先供天地,祭祖先牌位。祭祖的菜肴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和鱼,表示清账、有余。祭完祖后,孩子们给长辈行礼要压岁钱,然后放爆竹、贴门神和春联,爆竹点燃后,响声不能中断,否则会断了“财气”,一旦中断,必须立刻点响备用的另一串。
几千年来,中国人除夕贴的门神无外乎神荼郁垒、尉迟恭、秦琼。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下命令,门神改为岳飞、戚继光,表达云南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决心,得到老百姓的一致拥护,政府也印了大量门神图发放,一时间,昆明家家大门上都是这两位英雄威风凛凛的形象。
做完这些仪式才能入席吃饭,年夜饭的菜肴琳琅满目,很多人家还要烧起滇式火锅——“炊锅”,煮上白菜、豆腐皮、木耳、蛋卷,热热和和地开吃。必不可少的,年夜饭桌上还得有条完整的鱼,寓意年年有余。吃完年夜饭,把吃剩的菜并入没有切过的青白苦菜、蒜苗芹菜汤中,谓之为“长菜”,后面的几天再煮了吃,寓意“长吃长有”。
除夕守岁
吃完年饭,用一根甘蔗顶住家门,开始守岁。古代传说有个怪物叫“祟”,过年时专门跑进人家里捣乱,摸小孩子的额头,所以要给小孩子“压祟钱”,后来“祟”写成了“岁”。这一夜,全家坐在一起说话,很晚才睡。守岁是一家人在忙碌一年后难得的可以好好沟通交流的时候,家事国事天下事,老人子女小孩子,围坐一起,度过一年的最后一晚,其乐融融。
午夜12点,新旧年相交之时,妇女要到厨房灶膛前,供上酒、茶、糖,把新的灶王爷画像贴起,迎灶王爷回家。男主人则要把顶门的甘蔗翻过来,叫“翻梢”,赌场中称钱为“梢”,也就是“翻本”。甜甜蜜蜜的甘蔗,预示着新的一年发财加甜蜜。
喧腾正月
按照昆明人的习俗,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剃头、不泼水、不扫地、不动菜刀、不讨债。人们起床换上新衣,查查老黄历,看喜神在哪一方,向喜神行礼,蒸一笼米糕当早餐,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有的人家在一起吃炒饵 ,放入火腿、豌豆苗、大葱、腌菜、甜酱油等配料,油漉漉、热腾腾地端上桌,再放点辣椒油。吃完炒饵块,老人守在家中,大人出去给亲戚朋友拜年。各家各户准备好泡米花茶,招待来拜年的人们。有的人家不愿意有人来打扰,就放条板凳在家门口,别人看到了也就不进去了。
每当这时,昆明最热闹的是文明街一带,出售各种儿童玩具的铺面一家紧挨一家,好不热闹。戏脸壳(面具)、木头刀枪、小鼓吸引着拿到压岁钱的孩子们,玻璃做的“嘣硐”被孩子们吹得响声一片。大街上,一些商家请来的龙灯、狮子、旱船、霸王鞭表演也开始了,滇剧、花灯巡游演出。茶馆里,围鼓、清唱吸引着老年人喝茶静听。
正月初二,老昆明人迎接财神的日子,也是女儿回门、归宁(也叫“回娘家”)的日子,民间俗称“姑爷节”“迎婿日”。
正月初三,不扫地、不借火、不打水,好好放松。
正月初四,在老黄历中占羊,即常说的“三羊(阳)开泰”,是吉祥的象征。年初四传说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要备好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正月初五,这天忌串亲访友,说是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还有不能用针缝纫、不能打碎东西等诸多禁忌。过了初五这天,很多禁忌就打破了,故称“破五”。
老昆明人家这几天就着一锅长菜汤吃饵 ,直到长菜汤发酵发酸。
正月初七,昆明西坝东岳庙举行庙会,昆明人就到金汁河边拜神烧香,也算是郊游。
更热闹的是正月初九的金殿庙会,庙会的摊子延伸出好几里,杂耍表演、打把式、高跷、耍狮子、对山歌、唱小调……热闹非凡。
正月初十之后,昆明灯市开始,正义路一到夜里就灯火辉煌。各种彩灯聚集,游人通宵达旦地观灯、购灯。
灯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对昆明人来说就是“年过完销假”了,人们撤去过年期间的神台及供品,晚上煮元宵吃。元宵节昆明还有个风俗:没有结婚的男女,要在这天晚上去别家的田里偷点菜回家,叫“偷青”。“青”与“情”同音,据说偷了“青”能找到意中人。
正月十六晚上,老昆明人“送百病”。老人带着全家人找个十字路口焚香,老人问疾病送走了没有,大家答“送走了”,所有人再走另一条路回家,不能原路返回。
万象更新,周而复始,昆明人的年到此也就正式过完了。(风之末端)
英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