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过好一点”——写在朱有勇荣获“时代楷模”称号之后
2019-12-13 10:02:30      来源:云视网

当中宣部授予朱有勇获得“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被刷屏、被盛赞、被传扬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深切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时代中伟大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感人事迹,时代和人民记住朱有勇这个名字的同时,更记住了他躬耕云岭、情系三农的科研情怀和奋斗精神。

回首朱有勇的科研之路,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荣誉和辉煌成果,与其一直以来脚踩云岭大地,专注科技扶贫的追求密不可分。

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着深情厚谊的朱有勇,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称为“农民院士”,但他却说自己不过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1982年,导师的一道考题,促使朱有勇走上了攀登农业科学高峰的道路;1986年,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后,朱有勇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了6000多万亩,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3亿多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著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下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给科研尤其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的朱有勇,为了一个人类的目标,穿上迷彩服,多年奔走在脱贫攻坚最前线。

“这就是我的战场!”壮语激荡山水间,粒粒成果在田间。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朱有勇带领团队一干就是五年。在经历了非凡的试验和实践,这位穿着迷彩服的科学家,种出了五斤重的“神奇土豆”、不愁卖的“有机三七”以及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成了“致富田”,把穷山沟变成了金窝窝。

一路走来,对饥饿和贫穷有着深刻记忆的朱有勇把“让农民过好一点”当作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筚路蓝缕上奔走,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

“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这就是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农民装在心间里的初心誓言、使命之志。

在把价值10亿元的科研成果无偿捐献出来后,朱有勇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透过这一句句话语和壮举,人们无不感受到一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是如何用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当前,正值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一项项发展大计在不断推进。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从朱有勇院士身上吸取前进力量,常怀爱民之心,牢牢把人民放在心上,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的美好赞歌。(云视网特约网评员:贾磊)

编辑:孙红亮 责任编辑:曹月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