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头与白洋淀抗战故事的二十年
2019-06-27 10:53: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个日头高照的午后,记者在位于河北雄安新区的白洋淀抗战纪念馆见到了一位个头不高、身穿绿军装、面容慈祥的老人,他就是这里的讲解员王木头。

“抗日战争期间,白洋淀活跃着一支鼎鼎大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前前后后参加大小战斗70多次,击毙、俘虏日伪军1000余人……”每天,王木头总是满怀激情地向参观者讲述白洋淀的抗战故事,即便中途被提问打断,他也会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讲解非常生动,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真想请他再多讲几个与白洋淀有关的抗战故事。”一位参观者说。

今年69岁的王木头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他的岳父赵波便是雁翎队的第三任队长,也是小说《小兵张嘎》的主人公原型之一。1963年,《小兵张嘎》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那年王木头才13岁。“当年电影在白洋淀拍摄时,我第一次见到赵波,没想到后来机缘巧合成了他的女婿。”王木头对作为战斗英雄的岳父无比崇敬,后来更是受岳父的影响报名参军。

改革开放后,已退伍返乡务农的王木头与当地的大多数农民一样,夏天农闲时节在白洋淀上摇船为游客摆渡,其余时间则做点羽绒加工生意。“1998年的夏天,我接待了几名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在乘船时他们谈起,雁翎队、小兵张嘎的故事都出自白洋淀,要是当地能有一个展示场所,能让参观者听听雁翎队的抗战故事就好了。”王木头表示,大学生的谈话一下子点醒了他,“岳父平时就经常讲抗战故事,无数先烈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事迹对我内心触动很大。”那时,王木头就萌发了一个念头——要在白洋淀办一座抗战主题展览馆。

说干就干。在去岳父家征求意见并得到岳父支持后,王木头便一门心思地筹备起来。为了建场馆,王木头不仅卖掉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羽绒加工厂,还把原本打算给儿子盖房娶媳妇的4万多元积蓄也投了进去。为了丰富展览内容,王木头多次前往保定、北京的旧货旧书市场、图书馆搜集资料。“尤其在北京的日子,每天只能住地下室,靠方便面和面包维持生活。”他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4月,王木头苦心筹建的小兵张嘎展览馆终于在白洋淀的一个小岛上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而王木头也从那时起正式成为一名讲解员。凭着对历史的扎实研究与生动的讲解,知道他和这座展览馆的人越来越多。2011年,王木头受邀到白洋淀抗战纪念馆担任馆长兼讲解员,期待能让更多参观者了解白洋淀的抗战历史。

谈到当讲解员的初衷,王木头说:“当年,有1300多名八路军战士牺牲在白洋淀,我真心希望把老一辈革命者无私奉献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在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忘初心,让雁翎队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除了日常的讲解工作,每天上班,王木头还会义务清扫纪念馆展厅和大院。为了把白洋淀的抗战历史熟记于心,只读过三年小学的他自成为讲解员起便每天坚持看书、学习。渐渐地,王木头弘扬白洋淀抗战历史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近年来更是有不少参观者慕名而来请他讲解。“每天要为参观者讲解20多次,周末、节假日客流量大,最多时可能一天要讲解三四十次。”王木头说,“有时讲得胸口都疼了,但话也不间断。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不能让参观者失望。”

如今,来白洋淀抗战纪念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外国人。“外国人听了讲解,都说我们这里的人真了不起。”王木头表示,从小兵张嘎展览馆开始,20年来自己始终坚守在讲解员的岗位上,通过一遍遍讲述白洋淀的抗战历史,在对参观者进行红色革命教育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洗礼。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里是红色革命根据地;进入新时代,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并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不辜负党中央的厚望。”王木头对雄安新区的未来充满希望。(中国文化报 记者李月

编辑: 刘雄斌 责任编辑: 昝娟娟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