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综保区产业园
4月的红河,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社长总编红河行”的社长、总编以及媒体代表们开始了红河之旅,近距离感受红河工业发展的滚滚热潮,触摸红河发展的新脉动。
技术升级 理念更新
“变化太大了!”在红河卷烟厂生产车间内,西双版纳报社副总编辑玉康龙发出这样的惊叹。20世纪90年代,她第一次到红河卷烟厂参观时,生产线还是由人工操作。如今,玉康龙第二次到访,让她看到了技术革新的力量——从生产到包装,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卷烟生产线上已经很少看到工人。
红河州是云南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云南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一直以来,烟草、冶金、能源、化工、建材不仅是红河的五大传统产业,也是红河州工业的重要支撑。随着环境、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传统产业粗放式发展也遭遇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州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高起点、大规模、超常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18年,全州共启动102个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元。
技术的改造提升,为传统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发展理念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则为工业产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走进红河卷烟厂,花园式的工厂环境让到访来宾感受颇深。“厂区就像生态园,车间就是印钞机”,这是克拉玛依日报社企业新闻部主任刘亚峰对红河卷烟厂最直观的印象。他认为,将生态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典型代表,“红河州的工业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按照“新型工业强州”的发展思路,我州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全州工业进一步向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迈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
创新引领 提质增效
在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到访来宾们对园区内云锡铜业冶炼阴极铜、惠丰铜业加工铜杆、惠铜制造电解铜箔这一以铜材料为核心,不断延伸的高端化、绿色化产业链进行了详细了解。这条产业链,不仅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最有力印证,也预示着红河州发展先进制造业迈出了有力步伐。
在参访的过程中,黔西南日报社副总编辑查良芳听闻红河州与浙江大学共建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的消息后深有感触。“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原动力,从这些举措中,我感到红河有一种敢拼敢闯的活力,这种活力让我深受感染。”查良芳说。
而在红河综合保税区以晴集团产品展示区,智能机器人小E引得来宾们驻足围观,纷纷上前与它进行互动。“看了蒙自经开区和红河综保区,我感觉西部一样有高端产业发展的希望。”刘亚峰说,机器人小E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那只是一个中端产品,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一个高端智能产业链,甚至是一个产业网。我感觉红河州站位很高,而且目标远大。”
2018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7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2户,净增49户。工业行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占比持续提升,呈现出增速稳中有升、结构不断优化的特点。
聚焦特色 跨越发展
“云浮市也是传统工业城市,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可以借鉴红河的经验,要多交流沟通。”在参访活动中,云浮日报社编辑部主任廖荣波告诉记者,如何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精准对接发力,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是他比较关注的内容。而红河卷烟厂目前正在推进的易地技术改造项目,正是将信息化与生产制造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生产水平的一个有力举措。未来,一座集协同调度、工艺控制、质量监管、物流、安防等于一体的智能化工厂将在弥勒红河烟草产业园内崛起。
“毕节的工业发展情况和红河很像,我们每个县都有工业园区。”毕节日报社副总编辑刘瑾告诉记者,如何统筹推进各个工业园区协调发展,也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目前,红河州已规划建设工业园区13个,总规划面积为32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烟草及配套、冶金、化工、建材、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医药、特色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了充分考虑各园区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加强产业研究,统筹协调好产业发展项目,避免同质化竞争,红河州将成立工业园区联盟,促进协同发展、跨越发展。(红河日报 记者杨红伟 车安达 胡彦辉 罗宏伟 何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