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告别肉票,告别商品短缺时代
2018-05-04 11:29:31      来源:昆明信息港

编者按: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艰辛奋斗,四十年沧桑巨变!

和全国一样,云岭大地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从肉票、布票所代表的商品短缺,到京东、美团电商平台所代表的物质极大丰富;从低矮的茅草房,到不断刷新高度的摩天大楼;从鸿雁传书的情感倾诉,到随时随地移动互联视频沟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我们感同身受。

40年历史变迁如洪流滚滚而过,我们的家庭、婚姻、事业、生活裹挟其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深度变化。

为全景记录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自2018年3月26日起,开展以“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为主题(题目可自拟)的征文活动,邀您动情讲述。征文详情请点击文后链接查阅,本期我们选取“箫寒”先生所作的《告别肉票》一文编发,标题有改动。


我不是收藏家,多年来紧张而繁忙的工作,让我没有时间关注什么东西有收藏价值。然而也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有意无意之中收藏了几张肉票。每当看到这几张肉票,我就想:如果不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凭肉票供应肉食品的商品短缺时代,不知要持续到哪年哪月?

春城昆明的肉食紧张是从文革时代开始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就有了肉票。

1974年参加工作后,我成了食品公司的一名采购员,才知道省城昆明的肉食供应哪怕是定量凭票供应,也是来之不易的。那时候的运输力量弱,除了生猪用车拉外,牛和羊都是靠我们采购员带着几个民工直接赶到省城屠宰,从路途遥远的专县赶一趟到昆明,要十多二十天,赶到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餐风路宿是常有的事,用我们公司的行话叫做“开亮”。

我当时到的是位于滇西的一个遥远小县城,那时,为了确保上调省城的猪、牛、羊供运,县城居民每月只有半公斤的定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样是凭购粮本领来的肉票,也发生了变化。70年代是按公两发,到了80年代,就改为按号发,每一号肉票可以买到的肉越来越多,从每人每月3公两到5公两的水平不断上升,1983年、1984年到了每人每月供应3公斤的水平。

虽然我们省的生猪生产与其他省市相比比较落后,但我的采购员同事们,不仅从省内调猪,还到省外调猪,而且是采购了冻肉后整列整列火车的调运过来。在冬天,要是没有专业运输冻肉的保温车,我们就用棉被将木制的火车货箱,包裹成简易的保温车,运到昆明就马上放进冷库。

尽管我们昆明人喜吃新鲜肉,但在商品短缺年代,有冻肉吃也算不错,哪个还会挑肥拣瘦。

1985年,随着云南生猪生产的发展,农民进城卖肉不再是“投机倒把”行为,国营与个体户卖肉形成互相补充的格局,再加上大量的省外冻肉调入,昆明地区的肉食品市场在市场货源充足的前提下开始逐步放开经营,持续了差不多20年的凭肉票供应肉食品的制度,第一次被取消。

然而好景不长,从1986年开始,肉食又开始慢慢紧张起来。虽然不要肉票,但肉店门口恢复了排队的景象。困难时期渴肉渴怕了,大家都想买点放进冰箱以备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肉荒。好在我们公司有两座巨大的冷库做后盾,在全国性猪肉紧张的前夕,已经调进了几列火车的货。在适当限购每人每次最多可买2-3公斤的情况下,仍然能基本满足市民的需求。

1987年,全国性的猪肉紧张真的来了!冷库里堆成山的冻肉也经不住天天排队买。当时在公司业务科的一位同事说,每天差不多上百吨的冻肉投放市场,眼看着马上就要把冷库拉空。但为了稳定民心,冷库里究竟还有多少库存,除了省市主要领导来问之外,是不能随便说的。

就在这时,昆明市破天荒地派出了阵容强大的采购队伍,包括当时的昆明市长都亲自出马,带队到四川、河南、山东、陕西等产猪大省去调冻肉。

当时已经不在采购员岗位的我,也被临时抽调出来参加调冻肉。公司的一位老经理,带一班人马就在成都驻扎下来,顺着四川的一个个产猪县,挨个挨个的跑。四川人热情好客,你要想调肉,就得先喝下人家敬你的酒。为了春城人民能够吃到肉,这班人马就这样一个县一个县的喝下去,一列车一列车的冻肉才得以运往昆明,真不知他们究竟喝了多少酒,人称“杀遍四川无敌手”。

我们云南的肉食紧张,省外也一样紧张,好在我们也有办法,为了调肉,政府专门拨出云南特有的卷烟、白糖、化肥等物资,交给我们换成冻肉运回来。眼看着要空的冷库,又开始堆起了大片大片的冻肉,只是怎么也满足不了天天排队买肉的队伍。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88年开始,昆明地区再一次恢复使用凭肉票供应肉食的政策。不同的是,这次的肉票改成了按号排列的商品购物券。每月或每季度,由政府部门公布每一号票供应的品种数量。当时上级部门的一位笔杆子,负责定期向晚报提供消息,这在当时算得上是阅读率最高的稿件了。

第二次恢复肉票后,政府开始培育本地市场,扶持本地生猪生产。1991年,食品公司成立生猪交易市场,我也有幸参加了筹建工作。市场建成后,开创了屠宰户养猪专业户直接进场屠宰交易批发的模式。

1992年6月1日,在生猪生产和肉食市场一遍大好的形势下,云南省的肉食市场全面放开经营。为了稳定价格,政府对食品公司进行经营补贴,以发挥当时叫主渠道平抑物价和稳定肉食市场的功能与职能。

第二次定量供应的肉票,由暗补变为明补,变成了市民凭票每月领取2.70元的冻肉。这一块补贴最后变成了每季度8.10元直接发到居民手中,直到1998年彻底结束。

随着生猪生产的持续发展,云南省的肉食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昆明市民从此结束了吃冻肉的历史。然而,旧的矛盾刚解决,又出现了新的矛盾。生猪价格高的时候,大家一拥而上养猪,价格下降打击到积极性,又没有人养了。

整个肉食市场就这样周期性的出现滑坡现象,行内称其为购销矛盾。当时食品公司的老经理是这样总结的:“猪多不得了,猪少了不得,不多不少又难得。”伴随着肉食市场滑坡的必然结果,是猪肉价格的起伏不定。

可喜的是,我们毕竟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在政府的扶持下,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规模养殖业开始出现,而且同时出现了产供销一条龙——从养殖到屠宰到连锁专卖的的新模式,各级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户养猪的政策和措施。

更大的变化是,在过去单一的普通猪肉的基础上,出现了无公害猪肉产品、三元杂交的优质瘦肉型猪等新鲜事物。

从上世纪末的1997年开始,几乎每隔一年,甚至每一年,都要出现一次全国性的肉食市场滑坡现象,而昆明每一次都经受住了考验,价格的涨幅总是居于全国最低水平。

在2003年、2004年等年份相继出现的“非典”、“禽流感”、“生猪涨价风波”等非常情况中,昆明的肉食品市场始终能够稳住阵脚,没有出现断档脱销和排队抢购猪肉的现象。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一次望着这些当年偶然收藏下来的肉票,不禁感慨万千。我想我会将其长久地保存下去,展示给没有这些经历的后人观看,因为这些肉票,见证了商品短缺时代的终结。(箫寒)


彩龙社区“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稿启事:

https://www.clzg.cn/solicitation.html?id=68


编辑: 徐婷 责任编辑: 徐婷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