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疫情扰乱了我们原有的计划和节奏,给我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也让企业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创新管理机制迎来新的机遇。
疫情发生之初,昆明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审时度势、精心谋划、统筹安排,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迅速转变思维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创新出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远程+现场”协同办公模式,以管理创新、管理升级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双保障,也为公司持续推进信息化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全员在线 高效协作
疫情发生后,公司党委领导班子第一时间带领相关部门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远程办公方案》,明确工作计划目标、文件流转、事项审批、会议组织、员工考勤等管理要求,并编制相关指南、开展培训、在线管理。通过加强工作计划报送与工作日志管理,促进工作成果的输出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为全公司上下科学有效应对疫情,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保障。同时,公司对各单位提出的各类信息系统和在线协同问题做到随时响应、随时解决,收集使用反馈,加强功能优化,并不断挖掘和探索新的需求。
公司现有员工1264人,在前阶段“远程+现场”办公期间,全体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和责任感回归工作状态,除倒班轮休和因疫情无法复工人员,平均每天到岗人数886人,其中远程办公人数466人、现场办公人数420人。通过建立疫情信息、生产运行和项目复工情况线上日报机制,公司管理层能够随时掌握疫情防控情况、各业务板块基本运营状况和关键生产数据。公司各类文件审批时间由3-5天缩短至1-2天,会议、培训和活动的方式更加灵活高效,改“线下约”为“网上见”,动员开展了线上党员防疫自愿捐款和消费扶贫,各单位通过办公软件组织线上工作推进会和业务技能培训,公司总部与省外、境外各子公司也加强了在线联系,更好指导工作和服务保障……
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积累,随着这次新的办公机制推行,给公司上下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增进了企业和员工互信,节省了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进一步凝聚了全员力量、提升了工作效率。员工工作方式更具有弹性,更好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从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角度来看,实现了自我管理过程转变。
从总部到子公司、从机关到一线、从干部到员工,都体验着信息化办公带来的便利性,同时对大数据作用加深了认识,对公司“智慧水厂”建设推进、“智慧水务”平台搭建、“数据驱动决策”经营模式,推动信息化管理战略实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公司工会主席赵绍碧:
这种新的工作模式打破了固有工作环境,使得工作和会议不再局限于办公室、会议室,随时随地办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出更多时间去一线调研,使工作组织、推进和辅助更加有效。
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郭昉:
远程办公转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工作计划、工作质量和目标达成。每天节省下的通勤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到自我学习和照顾家人,实现工作和家庭兼顾。
公司总经办员工张馨月:
远程办公模式推行以来,提高了公文收发、流转、文件处理效率,会议组织更加便捷。
机关党支部党员金晓涵:
为避免疫情期间人员聚集,通过视频会议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讲党课,不仅形式新颖、时间灵活,而且内容充实,做到了党员教育不间断,组织生活不掉线。
中水公司一线员工黄野:
通过在线培训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业务技能,让我们在特殊时期充充电,学习工作两不误。
管理创新 助力战略推进实现
下一步,公司将总结和推广疫情“大考”给企业管理模式带来的科学理念和宝贵经验,拓展信息化管理新视野、新思维、新举措,更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方面,探索构建信息化管理长效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式的深度融合,推动与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高度适应和优化创新,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环境保护治理能力。
另一方面,引入岗位效能评价机制,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和无效动作,倒逼管理升级、观念转变、能力提升和成果体现,以更强动能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战略的推进和实现。
另外,利用信息化管理使工作沟通、协同变得简约高效后释放出的时间和精力,结合员工兴趣爱好,以“线上+线下”模式组织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生活,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合力、共同发展,更好服务于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