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塑造“绿色牌”,推动农业“绿色革命”。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创新机制,发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谱写乡村振兴的“奏鸣曲”。
沙河乡属山坝结合乡,乡内居住着拉祜、佤、布朗、傣等14种少数民族,乡域内有着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秀美山水田园风光和独特的自然资源,极适宜发展旅游业。
目前,以景亢为中心辐射东等一批特色旅游村寨建设正在顺利实施。景亢特色旅游小镇已接待来自北京、西安、义乌、昆明等城市以及缅北等境内外多批游客。
政策驱动 观念更新激发干事创业新动力
“过去等着好政策,等靠要思想严重。”沙河乡乡长李正钊还记得,2014年左右,自己第一次到平掌村邦佑组,从县城到村里17公里的路,要走几个小时。村里大部分人家还住着茅草房、杈杈房。
“2014年以前,等着靠救济、赊账、寅吃卯粮。”平掌村村委会主任李小忠说,脱贫攻坚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17公里土路变成了硬板路,家家户户盖起了砖混平房。
“变化实实在在看得见。这些变化是国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带来的。”平掌村支书郭石双娓娓道来——
2014年以前,邦佑村人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思想观念跟不上,守在村子里过日子。现在走出村子去赚钱,富余劳动力到外面打工。
2014年以前靠救济、吃不饱,住的是杈杈房、茅草房、土基房。现在家家盖起了砖混平房。
2014年以前种苞谷、荞、豌豆,现在种核桃、烤烟。如今村里有一家养起了100多头猪,养鸡最多的也有上百羽。
2014年以前一个村百余辆摩托,现在至少一家一辆,全村千余辆,还有微耕机等60~70台套、100多台套农用机械。
全村46名党员个个是致富能手、致富明白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
物质生活充实了,今年沙河乡还将抓实乡村治理。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把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建设,快速推进村级文化阵地“八个一”覆盖工程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十个一”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村将扶持农户发展产业,把甘蔗、烤烟发展壮大好,让群众手里有钱。把人居环境弄好,垃圾、污水处理好。”提及乡村振兴的未来,郭石双如此憧憬。
主体能动 凝心聚力激扬文化旅游新业态
蓝白相间的新民居掩映在树林和竹林深处,村庄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四周环绕着菜园、鱼塘、稻田、玉米地,指示村路景点的路牌随处可见。村里到处是人居环境提升、旅游设施建设等施工繁忙场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沙河乡允俸村那京组的真实写照,这里依山傍水,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
去年9月28日,那京岩春生态鱼庄正式开业,“开业至今收入十多万元。外省游客也有,旅游公司也来联系。”那京组长肖云华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开起了6家农家乐,生意红火。
“自2016年8月16日我们开始打造乡村旅游业以来,老党员、老干部带头做工作,群众积极性很高,出了三个月义务工,从打扫卫生开始,提升人居环境。36户人家盖了新房,拆下来的砖瓦用来做花台。大家感觉环境好起来了。废弃的村小学也改成了传习馆。”允俸村委会主任艾蕊介绍,如今县里给项目支持修了路,慢慢开始人多了,大巴也开进村里来了。
“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有了管理办法。村规民约有100多条,涉及河水保护、山林保护。以老传统来约束村民行为,规范了村民卫生行为。”肖云华说。
“村里的农家乐从本地招工人,解决了部分用工问题。同时打起了自己的生态鱼品牌,周末吃烤鱼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那京。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艾蕊说。
“自己的环境自己打造,自己的卫生自己打扫,从没有项目资金开始,自己投工投劳,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艾蕊介绍,在发展中,那京村37户169人男女老幼齐上阵,群众自发出义务工10000多人次。
“振兴乡村,那京依山傍水;发挥优势,以农家乐为主发展旅游业,走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体验得了风情的文化旅游+的路子。”李正钊说,以产业和服务带动旅游业,那京村后还有一些佤族寨子,可以把旅游业和各民族文化展示串起来,通过旅游把民族文化挖掘保护起来。
去年,按照“一村一景观、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情、一村一产业”的要求,沙河乡深入挖掘特有的资源优势,围绕“农、林、水、茶、竹、民族文化、休闲农业、原生态与现代时尚融合”八篇文章,走“旅游+”发展之路。推进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健康茶业建设示范区、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休闲养生示范区建设,努力把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特色产业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打造景亢、那京、那洛、邦佑4个旅游村寨,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步伐。2017年接待省、市、县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收入达300多万元。
合作联动 共谋发展激活生态产业新品牌
再过一个月左右,沙河乡允俸村忙孝一组地里的马铃薯就要收获了,这些马铃薯将销往昆明、西安、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忙孝组是双江县有名的冬马铃薯栽种地,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冬马铃薯就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从2007年开始,忙孝组便以“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成立马铃薯产业协会和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种植马铃薯,倡导一体化进种、一体化种植、一体化销售。
“靠种植马铃薯,我们的收入由2014年之前的每亩2000元,增加到如今的每亩8000元,社员收入和亩产值翻了3倍。”忙孝组组长李宗强介绍。
在村口,一个现代化的水稻加工厂引人注目。这里低温烘烤水稻的机器、马铃薯收储中心、育秧大棚冷库、插秧机等一应俱全,从种到收再到出米包装全程机械化。
2015年,村里又成立了双江允俸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里将两个合作社放在一块建基地,把农机、农艺相融合,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把农业科研推广与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实现试验示范推广一体化,把种植和养殖相结合,发展循环农业。
不久前,合作社还有了自己的电商销售店,走上了传统销售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路子。
“在马铃薯种植上,我们实现了‘生产机械化、种植订单化,统一良种、统一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两化六统一’种管经营方式,打造了‘忙孝无公害马铃薯’品牌,并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订单销售和市场零售、电子商务方式提高销售效益。”合作社社长俸光兵说,同时在水稻种植上,合作社采取了“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收、统一收储、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十统一”种管经营方式,打造了“南勐河优质米”品牌。
“今年将继续发展好‘稻+薯’和‘稻+渔’‘稻+鸭’种养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李宗强说,去年合作社推广稻田养鱼212亩、养鸭260多只,预计每亩可实现增收300多元。
今年,沙河乡将高质量建设好贫困户人均9.25亩产业化基地。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壮大烤烟、桑蚕、姬松茸等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完善“村党组织+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扶贫模式,继续与龙头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拉长产业链条,让贫困户不断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有力支撑。(记者李春林 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