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 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期间都干了些啥?村民对扶贫工作是否满意?全市掀起开展“双讲双评”活动热潮后,寻甸县河口镇海嘎村委会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会议集中讲评、“围炉夜话”、网上讲评、赶集讲评等多种方式,接地气地开展了16场“双讲双评”活动,参与农户超过500人次,通过活动讲出了驻村扶贫工作队与贫困户的深情厚谊,让村民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激发起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了“双讲双评”的“海嘎经验”。
与村民“围炉夜话”打成一片
“双讲双评”要做好,除了动作规范,内容有针对性,讲评技巧也很重要。为真正把“双讲双评”的效果发挥好,驻海嘎村扶贫工作队梳理出了驻村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措施落实等情况,从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决策、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住房、产业扶贫政策、教育卫生政策等方面,回应群众关切,形成了统一的宣讲材料,每名队员认真研读,统一口径,统一措施,统一效果,确保宣讲规范。“与老百姓宣讲政府政策,扶贫措施,一板一拍开大会肯定行不通,得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讲他们听得懂的话。”驻村工作队员说。队员们开展“双讲双评”不拘泥于形式,常常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走村入户,召集贫困户一起围坐在火塘边,一起展开“围炉夜话”,唠唠家常,共话扶贫工作。每一次讲评活动前,驻村队员都要认真备课,对照材料,结合实际,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听得明白、喜欢听,听得进去。“我们还确定了‘主讲制度’,每次讲评活动,都由一名驻村队员主讲,其他队员补充,并在讲评结束后,由全体队员对主讲进行点评,指出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通过全体队员的努力,讲评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实在,效果自然越来越好。
“见缝插针”宣传扶贫措施政策
宣讲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措施,得贴近群众,跟得上形势,对百姓的宣传切忌不能教条。驻海嘎村扶贫工作队就建起了QQ群、微信群,利用“掌上海嘎”微信公众号、村民QQ群等沟通渠道,开展“网上双讲双评”活动,通过手机等媒介,用活泼通俗的语言、便捷的渠道向村民逐条逐项介绍脱贫攻坚的工作和进展情况。“有了新媒介,就算在几千公里外打工的贫困户,也能随时随地掌握自己能享受哪些帮扶政策;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都为村委会做了哪些实事,更见证了海嘎的发展和变化。当然,有了新媒体,不当着面,也能听到群众的心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也经常虚心地收集群众匿名发表的意见。“我们对群众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一直都坚持逐条核实、回复,虚心接受,认真改进。” 驻海嘎村扶贫工作队员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海嘎村委会的群众已通过微信公众号留言、QQ群等途径共计向工作队提出意见和建议316条,均得到工作队的认真回复,群众对工作队的工作态度表示满意。
每周一是海嘎的赶集日,这一天,驻村扶贫工作队都坚持集体“赶街”,利用赶集日开展“街头一对一讲评”。“现在,只要看见身着迷彩服、头戴小红帽的人,全村人都知道那一定就是市、县、镇三级派驻来海嘎村委会帮助全村脱贫的驻村工作队员。” 河口镇副镇长王永华说。驻海嘎村扶贫工作队就是通过与群众一起赶集,和群众“混个脸熟”,让群众不用专程跑村委会也能了解农户建房、产业发展情况,同时借此时机宣传方针政策,倾听意见和建议。现在,通过村里的赶集日已收集到126条意见和建议,每条建议均得到工作队的重视和认真核实、答复。
接地气让群众爱听“双讲双评”
“双讲双评”活动要取得实效,是否用真心、动真情才是关键。开展“双讲双评”活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主讲队员围绕脱贫攻坚以来党和政府对海嘎村脱贫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如何通过积极向上级申请,并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海嘎村委会脱贫的情况做耐心介绍,扶贫的成效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共鸣。如讲产业扶贫,就讲清楚7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用途是什么。驻村队员还会打趣地说:“某某某,你家的猪可是我们去打的耳标,不准养瘦了!”引发满堂大笑。农户赶紧表态:“我一定把它们养得胖胖的!”讲到教育扶贫,队员们就说清楚哪些是政府的钱,哪些是爱心人士的捐赠,讲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都表态:“再苦再累都要支持孩子读书。”
现在,海嘎村崭新的宜居农房纷纷拔地而起,贫困户们满心欢喜纷纷搬进了新居。针对脱贫攻坚中的住房建设,驻村扶贫工作队就注重宣讲要让老人优先入住的原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房入住后,要讲究卫生,做到新房新生活。如今,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新房建起来,生活习惯得改,不能还是老样子。
在寻甸县河口镇海嘎村委会,“双讲双评”犹如群众与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间的催化剂,通过彼此沟通,增进理解,让贫困户与驻村队员的深厚情谊进一步加深,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