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剧表演艺术家和小演员合影。

滇剧小演员们。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许丹 3月4日,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在昆明动物园热闹启幕,有着悠久历史的滇剧亮相昆明市第十七届樱花节暨第二届“圆通樱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公园中心区大舞台的表演现场,滇剧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大家都对云南本土的这一古老剧种赞不绝口。
69岁的滇剧演员杨茂学习、表演滇剧已经近60年了,是滇剧里面的生角泰斗,他从10岁起开始学习滇剧的唱腔、表演等,如今,是国家一级演员、滇剧国家级传承人。在今天的展演中,他表演的是滇剧《瘦马御史》中的片段——《叹更》。杨茂介绍,他所演的大部分角色是文武老生,既要有完美的唱腔,又要有一定的身手、杂技技艺等,他觉得滇剧作为云南的特色剧种,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并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作为滇剧传承人,他也表示:“不论是对业余的爱好者,还是对专业的学习者,我都会尽我所能,将滇剧的全部精髓传授给他们,让我们云南的这一特色文化传承下去。”

滇剧表演艺术家汪美珠现场指导孩子们走步。
当天的表演现场上,除了《瘦马御史》外,《空城计》《西施梦》《荷花配》《杨排风》等经典滇剧剧目也逐一上演。《杨排风》和《孟丽君》的表演者汪美珠虽然已经73岁了,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长期的滇剧表演让她整个人气质非凡。小时候跟随母亲去看戏,让她渐渐喜欢上滇剧,11岁开始学习滇剧,由最开始胆小、害羞的姑娘成长为如今从容大方的滇剧表演艺术家,滇剧对她意义重大。如今,汪美珠虽然退休了,依然在文林小学等学校教学。她说,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作为滇剧省级传承人,越来越感受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在日常教学中,汪美珠很重视基础教学,同时,也注重因材施教,她说:“我们以前唱的很多郎情妾意的剧,很不适合给小朋友学习,所以我会自编一些剧本,尽量给孩子做一些积极向上的引导。”
滇剧发端于明末清初,起源于清朝康、乾之际,初步形成于清同治时期,成长于同、光之时,变革于辛亥前后,兴盛于抗战之前,复苏于新中国成立,虽经历风雨,但一直延续至今。滇剧是内地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它吸收了北方的秦腔、昆腔、京剧、石碑腔,南方的楚腔和川剧的各种特点,结合当地的发音和某些民族音乐旋律,形成了一种各种声腔兼而有之的表演较为程式化的地方戏剧。
本届非遗歌舞乐展演节目均是首次在昆明动物园亮相,樱花节期间将进行为期5天共10场次的演出,展演内容和形式多样,音乐类如盘龙洞经、昆明小调联唱、宜良洞经等;节目戏剧类如关索戏、滇剧(折子戏)、花灯(折子戏)。非遗歌舞表演时间为2月27、28日和3月4、8、13日的上午10:30—12:00、下午14:30—16:00,地点在园内的中心区大舞台。此外,为了让市民和游客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活动现场还设置了非遗相关题目有奖问答,奖品为贵宾入场券或指定奖品,贵宾入场券可用于抵用动物园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