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年前的区划调整吗?时针拨回到2004年的7月22日。
“我想请大家记住7月22日,这是昆明市发展史上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一天,相信再过几年,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经济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城市更加美丽的崭新昆明……”在当天召开的昆明市四区行政区划调整动员大会上,时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的杨崇勇这样描述了四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昆明的前景。
会上,杨崇勇深入阐述了调整四区区划的重大意义。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一次历史的跨越,这是昆明城市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实施现代新昆明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
区划调整打破了“城是城、乡是乡”的城乡二元结构,十年过去,昆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使地区生产总值、教育、城区布局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小变化。
站在十年这个特殊节点上,记者通过梳理过去十年的区划调整之路,尝试从以往老区划调整中得到启发,探讨新一轮“撤县设区”、“撤县设市”区划调整给我们带来的期待与未来。
“面多馅少”
制约城市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昆明市在1956年进行了第一次行政区划,当时,昆明建成区面积只有20平方公里,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昆明市的建成区面积达到近200平方公里,城市规模急剧扩大,行政区划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
2004年,官渡、西山两区的面积分别为1025、1058平方公里,而五华、盘龙两区的面积只有15.96、15.1平方公里,两个区加起来还没有西山一个区的零头大。
翻开当时的昆明行政区域版图,官渡、西山两区对五华、盘龙两区呈包围之势。官渡区从东、南、北三面围绕市中心,西山区则阻于市区西面。五华、盘龙两个城区“蜷缩”于市区中心。这种区划结构紧紧地将城市的中心区“锁”在了内部。
具体来说,一方面,五华、盘龙两个传统城区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谓“寸土寸金”,不仅集中了2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集中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以及人流、物流、资金流,而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交通拥挤等城市病显现,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这如同面饼的肉馅,是精华,却伸展不了。
“土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空间,好的项目无处摆放,更没办法进行产业布局。”受访专家普遍表示,土地也是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和生产要素,没有土地,城市发展的规模和空间就无从扩展。
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前院长龙东林回忆起一个细节,当时,五华区街道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一家一作坊”这种前店后厂式的作坊经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了,且狭小的区域可利用的边缘和空间日益紧缩,土地等“瓶颈”日益凸显,无奈之下,还从西山区买了一块地,这就是现在的五华金鼎科技园的前身。
而另一方面,官渡、西山两个郊区犹如巨大的面饼,面对巨大的山区农村贫困面,薄弱的财政收入难以应对城市化进程的压力,就像“矮个子挑重担子”一样,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
城市经济不能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就受到很大影响。2000年,龙东林受市政府之托做了一个调研,发现昆明共有420万人口,其中280万是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只有140万,每年能消化和吸收的农业人口非常少,城市化率不足40%。
事实表明,旧有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制约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划调整,势在必行。
“升格级别再区划”
破实施难题
城市框架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远大目标的实现。近年来,许多地方都通过实施区划调整,拓展了发展空间,破除了发展制约,创造了发展机遇,增添了发展动力,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0年,广州市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大大加快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步伐;2001年,杭州市区划调整后,一跃成为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区域性大都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青岛、安徽等地也都通过区划调整,增添了发展活力,加快了发展进程。
“客观上而言,昆明十分需要进行区划调整,但实施难度也非常大。”龙东林坦言,这是因为区划调整实质上就是一个利益分割,涉及面广,不仅是昆明,全国区划调整都牵涉到税收、GDP的重新划分,其中,富裕的县区难免就会丧失部分利益,所以行政区划调整一直都是政府很头疼的事情。
昆明的新区划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从最初酝酿、大量调研、方案初定、反复修改、多次论证到最终成形,前前后后经历了两三年时间。
方案尘埃落定,但具体怎么实施,考量着市委、市政府的政治智慧。据龙东林回忆,起初只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就怕引起各县区的反弹。
在参考了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昆明创新性地探索了“先提诸侯到中央,再区划调整”的方法,具体就是先将四个区的区委书记升格为市委常委,进入市里的决策层,这就让他们站到全市的角度来考虑,更好地了解和领会市委市政府推进区划调整的意图,更好地贯彻区划调整的决心。“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为后来的区划调整创造了很好的政治环境。”龙东林这样评价道。
此外,当时的昆明市委、市政府还作出严格规定:要求在区划调整中要严肃纪律,加强监督,保证区划调整的顺利进行。
“十字”切块
大省会呼之欲出
虽然当年7月22日,市委、市政府就已经公布了四区行政辖区的范围,但直到8月30日早上,市民才看到新的昆明市行政区域地图。
新区基本是以盘龙江、金碧路形成的一个“十字”结构切块,得胜桥正好是区划调整中四区交汇的中心点,一条盘龙江把昆明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而沿着人民西路、金碧路、拓东路和人民东路这一线,则把昆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为何以盘龙江、金碧路来切割划分?龙东林说,这一做法十分科学,符合“地理界线优先”的原则。以明显的城市地理界线为区划边界,使行政区界线清晰。在主城建成区范围外,尽量保持街道办事处、乡镇一级行政管辖区的完整性。河流、道路以中心线为界划定行政区划界线。以盘龙江为界,是因为盘龙江像一个中轴线,便于划分。从操作程序来看,下手迅速,快刀斩乱麻式地先进行划分,其他问题再后续处理,这在所有城市中都是少有的。
经过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五华区辖区面积达到397.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0.86平方公里;盘龙区辖区面积339.7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5.79平方公里;官渡区辖区552.2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1.21平方公里;西山区辖区面积791.1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14平方公里。
进行了区划调整之后,原先的问题一一得以破解,这也是主城四区在辖区面积和建成区面积上有史以来第一次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四个区分别都有城市和农村,这就为昆明市四区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
同时,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城区,并按照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管理,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协调发展,并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一个关于长大的梦想。站在释放核心区活力,加快城市化步伐这一历史节点上的昆明,紧紧抓住区划调整这一难得机遇,开启自己的蝶变之旅,关于长大的梦想正充盈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极具现代魅力的大省会呼之欲出。
“拓版图,筑产业”
展翅腾飞
“区划调整后,昆明似乎没有了以前五华区、盘龙区才是城市,官渡区、西山区更像郊区的概念。”市民张先生对区划调整后昆明四区所发生的变化深有感触。
调整前,有数据显示,主城人口密度达到3万人/平方公里。但事实上,五华区并没有那么挤,其原因在于户籍在五华区的人,其实却住在其他区。
“我已经在官渡住了5年了,但一直没有迁户口(仍在五华区),希望我的儿子甚至孙子能在五华区上学。”黄女士户籍在五华区,当时儿子快上小学了,她深谋远虑地把户口留在五华区,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教育资源。与黄女士一样,许多市民不愿将户口迁出五华区,而其他区的户籍人口还千方百计地想挤进来,这都和五华拥有全市最集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关。
然而区划调整后,过去想方设法要把户口转到五华、盘龙两个区的时代一去不返,两个区的人也不再为自己的户口而沾沾自喜,昆明人不再戏称自己的愿望就是“向百货大楼进军”,因为区划调整后的四区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资源等方面差别似乎都不那么明显了,甚至官渡区和西山区还有后来居上的感觉。
以西山区为例,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89.98亿元跃升至16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7381元和3977元增加到11127元和5938元。全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2006年,西山区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要是没有此次的区划调整,对于一个山区、半山区面积达到80%以上的区域,想要获此殊荣,几乎是天方夜谭。
这次区划调整,各区都有“划出”的,也有“划进”的。在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鸿飞看来,当时官渡区几个很发达的乡镇都划了出去,比如海埂片区、福海片区,但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官渡区发展也非常不错。历经几次区划调整后,官渡区提出了以会展经济为龙头,以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主线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盘龙区开始拓展其区域发展版图,将之前“有天无地,蜷缩蜗居”的区扩展成了一个有山有水、精品层出的现代中心城区。盘龙透析全局,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虽然划进了很多郊区,但就打造CBD的条件而言,盘龙区也较具优势,昆明市主城CBD的大部分区域圈定在盘龙区行政区域内。就此,盘龙区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打造融城市经济综合体、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为主的精品商业聚合区,使其成为昆明中高端城市消费、休闲、娱乐、金融、办公为一体的城市核心商业区,形成昆明最具活力的中央商务区。时至今日,一个昆明的城市核心CBD及金融中心已经悄然成形。
集文化创意、现代服务、高新技术、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一体,既讲究生态又能旅游的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可以算得上是五华区区划调整后,将城镇上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战场”。对于五华区来说,加快实验区发展对五华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是让五华区拓展发展空间、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打造区域新名片,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兄弟一起上”
昆明逐梦未来
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尹峻将区划调整的作用归结为几点:
第一,从产业发展上,四区协同配比进一步成熟,产业架构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延伸上各具特色,通过区划调整,对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城市资源进行重新摆布,四个区都有了一、二、三产业,产业得到进一步优化,极大拉大了城市构架,资源优化组合、重构,实现1+1>2的良好态势。
第二,从和谐氛围的创造上,由于产业、空间都有了相似性,以城带乡,以全域城镇化上带动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云南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比较多。区划调整前,有的区限制开发的区域比较多,通过区划调整,把限制开发区域均匀地分布,这对于各区用好财力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区划调整对建设普惠性政府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随着区划调整,五华、盘龙两区都负担了一些山区、半山区,两个区从财政上看是比较丰厚的,通过雄厚的财力为当地百姓在求医问药、就学教育上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近几年昆明扶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与区划调整不无关系,这好比“四兄弟一起上”,共同把扶贫担子挑起来。
“区划调整释放了巨大的城市化能量,通过十年发展,很好地印证了区划调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在昆明城市管理发展史上是很成功很精彩的一笔。”龙东林认为,“十二五”期间,四个区都不讲农业发展的指标,农村、农业、农民都要统筹到城市发展中来,这大大加速了昆明城市化进程。
龙东林回忆,当时五华、盘龙都设了农业局,但很快就撤销了,因为很快就被城市化了。
另外,在区划调整后,市委、市政府很快提出了“三个板块”的概念,具体就是:以主城四区为主的一板块领跑,富民县、晋宁县、石林县等地区为主的二板块助跑,禄劝县、寻甸县等地区为主的三板块跟跑,这样,明确各自定位、任务和目标,一板块成为昆明发展的动力、火车头,增长极形成了,带动力自然就形成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区划调整也为“三个板块”创造了可能。
龙东林说,区划调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很难想象一个30平方公里,以街道经济为主的区域如何肩负起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的任务。
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一天天成长的昆明,正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逐梦而行。
四区由来
五华之山
五华区建制始于1956年,而辖区能加以确考的历史已有1200余年,因五华山雄峙境内得名。
13世纪中叶,元设云南行中书省,本区为省治中庆城(原鄯阐城)一部。14世纪后期,明军平滇,城区建造了设有“东南六门”的砖城,城西半部及南、西、北城关厢就在区内。1949年12月9日,昆明解放,辖区内的五华山为省政府及部分厅局驻地。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按原8个区建制接管,建立市、区两级人民政权。1956年9月,五华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
盘龙之源
盘龙区建制始于1956年10月,以盘龙江得名。正式建区时间不长,但辖区史已有2000余年。唐永泰元年(765年),凤迦异筑拓东城,开昆明城市发展的先河。拓东城址在金汁河和盘龙江之间,即今盘龙区大部分地区。元代云南行省建立,昆明成为全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其最高行政机构均在盘龙区域内。
延至明清,盘龙区都在昆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956年8月,昆明对4个城区进行合并,原一、三区合并为盘龙区。1956年10月19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盘龙区正式建区。
官渡之名
官渡区历史悠久,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楚将庄蹻入滇,在滇池沿岸建立“滇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在西南地区设益州郡,置谷昌县,唐时改谷昌为益宁县,属昆州州治。
大理国时,高氏于蜗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至元十二年(1275)鄯阐府改善州,领昆明、官渡二县,后废州,置中庆路,并官渡县入昆明县,为路治,于蜗洞置通往高峣之渡口,“官渡”由此得名。1956年10月19日,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官渡区建制。
西山胜境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西南面,东濒碧波荡漾的滇池,因境内西山得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云南府下设昆明、昆阳等11个州县。昆明县乡村设置25里,其中的黑林里、沙浪里等是今区域。明清海口为昆阳州辖地。至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改里为堡,昆明县辖43堡,其中大渔堡、海源堡、西华堡等15堡为今西山区域。
1938年,昆明县改堡为乡,昆明县设10乡6镇,一直沿袭到1953年市县合并撤销昆明县建制。1956年10月底,西山区建立。(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