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无名英雄”——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巡特警大队执勤特警王军
2015-08-13 17:55:39      来源:昆明信息港

剑胆琴心护平安 神枪特警竞风流

记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巡特警大队执勤特警王军

    导读:他是一位全国闻名的英雄,王军这个名字,因在昆明火车站“3·01”暴恐事件中击毙4名暴徒而家喻户晓。但他又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王军,只是记者写稿时为他起的化名。

    王军1992年入伍,1994年入党,历任武警部队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司务长、机要参谋、副中队长、中队长、副股长、股长、副科长等职,在部队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中队长”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06年9月转业到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某派出所工作,曾从事刑侦、社区警务工作。2013年1月调入官渡巡特警大队,当年被评为“优秀巡特警队员”,现为巡特警大队民警。

    2014年3月1日,惊心动魄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中,许多人记住了这名英勇特警。但至今,人们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真名是什么。“当时你畏惧吗?”事后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王军说:“我觉得警察这个职业,就是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冲在最前面!”

    生死关头,15秒,5名暴徒应声倒地!

    2014年3月1日上午8时,王军接替同事,和往常一样,与同事驾驶PTU机动警务车依然在辖区巡逻备勤。按照规定,人不离车、械不离身,随时做好待命出击准备。

    夜幕下的昆明火车站站前广场,人头攒动,旅客拖箱的轱辘声伴随着城市的喧哗,匆匆往来穿梭。

    “立即赶往火车站广场!”

    21时20分许,王军的对讲机里突然传来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指令:指令简短明确。

    凭着平日练就的过硬驾驶技术,他立即驾驶警车穿过路上密集车辆的空隙,赶往事发现场。

    途中,王军得知:一伙暴徒正在火车站售票大厅持刀砍杀群众,已经有多名群众被砍伤。

    14年武警部队的艰苦磨砺,9年公安生涯的淬火摔打,王军经历过无数的急难险重任务,但如此重大而紧急的还是第一次。

    揪心的一分一秒在过去,形势紧迫!他意识到情况十分严重,心里一紧,脚下的油门又踩重了一些。

    路上,王军接到昆明市公安局果断决策:“到达现场后,如果暴徒还在行凶,要果断处置,可以使用武器,可以开枪。”

    从接到指令到赶到现场,他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

    到达永平路与北京路交叉口后,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几位民警、协警和勇敢的群众手持警棍、棍棒、灭火器等将一伙手持长刀的暴徒围堵在三叶商场门口,2名民警和1名协警的胸前、头部正不断流血,形势万分危急!

    车刚停稳,他迅速拿起随车配备的自动步枪,装上子弹,打开保险,将子弹压上膛,跳下了车。这时,王军离暴徒只有15米左右的距离。

    当标靶变成穷凶极恶的暴徒,王军没有一丝一毫的惊慌、犹豫、胆怯,但也感到了压力,毕竟这次面对的是曾训练有素的穷凶极恶的歹徒。

    “如果使用单发不能一枪击倒暴徒,就不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控制形势,不仅自己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更无法保护周围群众和战友的安全。”他说。

    他果断地将枪支保险装置调至连发状态,端枪冲到离暴徒只有10米左右的地方。

    暴徒疯狂挥舞着手中的长刀不断向群众和先前赶来的民警身上砍去。

    “把刀放下!”

    对峙。歹徒依然情绪亢奋,疯狂叫嚣。

    “砰!”

    王军将手中的自动步枪扬向天空,鸣枪示警,并冲着暴徒一声断喝。

    5名持刀暴徒听到他的声音,注意到他正端着枪向他们瞄准,疯狂地挥着手中的长刀向他冲来!

    王军见暴徒来势汹汹,一点没有放弃行凶的念头。

    “砰!”

    “放下凶器!”

    他向天又鸣了第二枪,并迅速举枪瞄准暴徒!他双脚像钉子一样钉在原地,又发出一声怒喝。

    5名丧心病狂的暴徒根本不理会他的警告,继续挥刀向他疯狂扑来。

    在一名蒙着黑纱、冲在最前面的暴徒离他的枪口只有1米左右的时候,王军果断扣动扳机将其击倒在地。

    另四名暴徒并未吓倒,仍然疯狂地挥刀呈扇形向他冲过来。

    6米、5米、4米、3米……暴徒离他越来越近。,王军再次开枪,分别将四人击倒。

    “叭!叭!叭!叭!”连续数声枪响,4名暴徒应声倒地。

    当这4名暴徒被击倒后,电光火石间,第一个倒下的离他仅一米远的暴徒又站了起来,将手中长约70厘米的刀向他扔来。

    他微微一闪身,避过飞刀,再次扣动扳机,暴徒应声倒地。

    短短15秒时间内,王军弹无虚发,终结了罪恶的暴徒,捍卫了群众的生命,保卫了春城安宁祥和。

    “打得漂亮!”“打得好!”,人们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制伏5名暴徒之后,王军按照市局制定的PTU警务实战规范要求,立即指挥现场其他民警和协警,一面控制暴徒,一面疏散群众、保护现场,他负责持枪警戒。

    四五分钟后,见现场已得到控制,他回到警车上,用对讲系统向市局110指挥中心报告现场处置情况。

    汇报结束后,他将子弹退膛,取下弹夹,数了数弹夹内的余弹,又仔细回忆了开枪的过程中子弹击中的位置,确认子弹数目无误后,关上保险。

    这是一场生与死、勇气与智慧、时间与速度的考验。

    从接到指令到赶到现场,他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而从鸣枪警告到将暴徒击倒,他只用了短短的15秒!

    “离我最近的一个不到两米,我若再迟疑1秒钟,倒下的大概就会是我。”这是王军第一次执行实战任务,他说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件事情,当时那个情况没有时间考虑那么多。

    “当时你畏惧吗?”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王军说:“我觉得警察这个职业,就是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冲在最前面!”

    “3·01”事件中,如果没有平时积累的过硬本领,王军显然难以通过考验。

    早在新兵集训时,他就曾被评为“新训先进个人”。1995年,他更获评八一步枪“神枪手”。2006年,王军从武警昆明支队转业到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到单位报到前,他向在公安系统工作的战友们打听了解到刑侦是公安队伍中最具危险性和挑战性的警种,他觉得这个警种就适合自己。

    带着军人的英武,真汉子的豪情,王军来到所上,主动向所领导请缨干上了刑侦民警。但想从一个门外汉到侦查破案的行家里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头学起,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对角色快速转换、迅速适应的能力。面对横亘在自己面前的困难,王军没有退却。

    “在派出所,每一位民警都是我的老师,我虚心向他们学习,学做事,学做人”。从此,这个警营“新兵蛋子”夜里经常加班到深夜,时不时向其他民警问这问那,连吃饭时都捧着业务书籍钻研,深夜打电话“骚扰”中队长要求解答办案难题的警察。

    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就这样,王军迅速掌握了胜任派出所刑侦岗位的各项业务技能。

    在案件侦办中,每当面对漆黑寂静、情况复杂的抓捕环境;手持凶器,负隅顽抗的犯罪嫌疑人,王军充分发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总是冲在最前、勇猛无畏。一次,被他抓获的嫌疑人在被讯问的过程中曾对他说:“要知道您在这里,我就不干了。”此后,这句话也就成了王军作为一名刑警的标签。这一年,他参与办理刑事案件68起,自己主办刑事案件15起,刑事拘留16人,逮捕12人,取保候审1人。

    干一行爱一行,是王军的“标签”。2008年,所上调整王军参加社区工作。从走进社区警务室的那一天起,王军就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刑侦我能做好,社区我一样也能做好。”王军自信地说。

    初到社区不久,他向居民作自我介绍,深感群众的抵触情绪。社区工作实践使王军认识到,要做到知民情、解民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脚踏实地的“串百家门,知百家事”。他开始坚持泡在社区里“混脸熟”,随时掌握社区动态和人口情况,与居民拉近距离;为了能见到居民,他制定走访计划,上门与居民沟通交流;为了能和居民说得上话,他无论刮风下雨、烈日暴晒,爬楼梯、串巷子,一趟又一趟。他走到哪记到哪,建立了详细规范的台账,掌握了社区警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练就了对辖区社情民意“一口清”的硬功夫,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他所做的台账也作为样本在官渡分局推广。

    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韧劲,日复一日,王军在社区里走街串巷、敲门入户,调解纠纷、化解邻里矛盾,走遍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熟悉了辖区的每一位群众。

    2011年在“清网行动”中,王军通过多次入户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对在逃人员的家属开展亲情感化和政策攻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走访、谈心,讲理、讲政策、讲法律,让他们明白只有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才能解决问题。最后,促使4名逃犯先后到公安机关自首,被市局评为“清网行动”先进个人。

    “虽然离开了社区派出所,但是社区的居民一有事情还是会打电话给我。”谈到这里,王军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容。

    成了“名人”后,王军依然忘我地工作。2015年,儿子扁桃体发炎,高烧不退。王军因工作忙,没有好好地陪过一天,只能是每天通过电话彼此问候。懂事的儿子电话里安慰爸爸,“放心吧,没事的,我是您的儿子,强将手下无弱兵嘛!”

    王军说,每次回家,他都会感到深深地愧疚,妻儿早已习惯他十天半月连续工作,儿子从小一见他穿衣服就漠然地挥手说“爸爸,再见……”

    但是,自己将警察职业当作他一生的事业来追求,这也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昆明信息港 记者合宇聪)

    记者手记

    21年前,一位23岁的军人,在党旗下举起右手,立下誓言,从此“共产党员”的称号成为他心中最高的荣誉;庄严一刻的承诺,成为他毕生的践约。

    时代如潮,大浪淘沙。军旅生涯18年,铸就了王军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从一名军人到一名公安民警,八年的风风雨雨中,这位共产党人的底色鲜红如初。

    而他将一种精神完美地演绎在了两种不同的职业上,从军营到警营,从边疆到城市,有一种精神叫做“忠诚”,有一种情怀叫做“奉献”,在他身上从未改变。

    勤政爱民,永葆本色,才能无愧于头上的警徽。走进王军的内心世界,人们看到的是一座精神的山峰。

    “我就是想做过的每一件事都对得起这一身警服。”平凡的人生所折射着人性的璀璨,特别是在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候更能体现这种价值。

编辑: 孙红亮 责任编辑: 徐婷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