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即为创业,属创造类型之一。
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此为创新,也当属创造。
概念是理性而又冰冷的,创业、创新的实践却是冲动而又火热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旁观者看来是伟大而又具有感召力的,在实践者的现实体验中往往却是痛苦而又孤独的。
成与败,得也失,坦视之。憾动人心的是他们敢于参予、勇于打拼!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洪流中,他们流淌智慧,迸发激情和坚韧!透过他们创业创新的非凡实践,我们窥见的是民族应有的精神与品质、城市应有的精彩与活力。
因此,我们要呈现他们的精彩,为他们点赞鼓劲!
云南大学3名“学生老板”用镜头养活梦想
6月,烈日炎炎,赵世明正在某个大学的操场上,指挥着一群学生“搔首弄姿”。这是赵世明6月份的第五单生意——给这群即将毕业的学子们拍毕业视频,留下他们最美好的青春记忆。尽管只有3000元报酬,赵世明还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们讲解创意、动作。
赵世明, 云南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系某班的班长,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昆明好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名副其实的“学生老板”。

赵世明 记者师海琳/摄

阮办青 记者师海琳/摄

高传 记者师海琳/摄
和赵世明有着同样身份的,还有他的两位同学——阮办青和高传。他们是赵世明的同班同学,也是“好马文化”的另外两名合伙人。他们聚在一起做微电影、做创意拍摄,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既是制片又是广告人。
为了一个好的创意,他们可以一星期茶饭不思、搜肠刮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赵世明很喜欢的一句话,他希望团队中的三个人保持着梦想,但认真的生活。

三个92年的大四学生,用青春的勇气养活梦想。记者师海琳/摄

三个人互相很合得来。记者师海琳/摄
昆明合伙人
说起创业的初衷,赵世明介绍说,因为是广播电视新闻系,老师经常会布置一些拍摄任务,而他们三个经常被分在一组,时间长了,发现三个人特别合拍。“拍着拍着,就开始接外面的活,后来我们发现居然可以赚钱了”。赵世明说,他们从大三开始,就不需要向家里要钱,基本可以自己赚学费和生活费了。2015年3月,他们经过商量,合伙注册了昆明好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身高一米八五的“农民工导演”赵世明在说话时,经常配一些手势,像一个激励人心的创业者或者演讲者。他对市场的认识也非常深刻,“大部分市面上的摄影机构,是用机位来衡量价格的。但我们不走这条路,我们坚持卖创意,卖策划,因为这个不可能被代替”。

赵世明为他们的客户讲解创意及动作,希望拍出满意的效果。记者师海琳/摄

阮办青为客户拍照。记者师海琳/摄
外号“小敏感”的阮办青,像其他狮子座的人一样,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但是因为创业,因为梦想,他的不懂事、小任性都暂时放下。“我曾经一家一家的跑租婚纱的地方,问他们需不需要拍片子的摄影师。”虽然脸上还带着清爽书卷气,但阮办青已经多次创业,也多次失败。他做过云大小喇叭微信公众号,做过招聘网,不断探索中,最后决定做自己专业的事情。“创业有一个好处,就是我很不爽的时候,我就扔东西走人了。”“不来了吗?”“谁说的,睡个好觉,第二天满血复活。”
清秀可爱的高传(chuan),是团队中唯一的女生,也是平衡团队中两位男生的“中央空调”。娃娃脸,短发,充满灵气的样子。“家人想让我去考公务员,我是瞒着他们创业的。对我来说,工作也可以赚钱,但得不到自由。”在这个创业小团队里,策划、剪辑,都是她一力承担。

这台相机是创业初期的全部资产。记者师海琳/摄

想到好创意,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记者师海琳/摄
初尝创业艰辛
“在别人看来我们是文艺逼,但创业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赵世明说,他们是云南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整个专业里唯一的创业者,刚开始,他们手里唯一的资产,只有一套价值不足一万元的相机和镜头。
注册公司后就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三个人拮据到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有一天晚上10点我们突然接到一个单子,对方要求第二天拍摄一段质量较高的宣传片。我们满口答应,高兴地接下了单子。”高兴之后,他们犯愁了——要拍高质量的微电影,就他们现有的设备肯定是不够的。
他们连夜给租摄像器材的店打电话,“当时只差下跪求人了。”最后有一家熟人的店愿意让赊账租器材,但前提是将他们的单反作为抵押。就这样他们换租了一台摄像机。三天拍摄结束后,他们拿着租金直奔器材店,赎回单反后,拿着单反来来回回摸了个遍,又高兴又心酸。

作品《孩子》获地铁微电影大赛一等奖。记者师海琳/摄

一等奖获得10000元奖金,他们没有拿去挥霍,加上东拼西凑的钱,买了台新型摄像机。记者师海琳/摄
作品《孩子》获一等奖
创业以来最高兴的事情,是他们用了四天时间,几百块经费,拍摄完成的微电影《孩子》,在地铁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拍东西,赚钱是其次,得到认可最开心”。
《孩子》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很有绘画天赋,他在白色的纸上画大树,画飞鸟,画爱看天空的人们。他画得栩栩如生,换来的却是母亲的质疑,觉得他不务正业。于是他变得很叛逆,撒谎跟家里要钱,逃课……母亲为此愤怒却又万般无奈。直到有一天,他的画获得了城市绘画大奖,母亲终于改变了看法,跟他说:孩子,以后请继续画下去。”
这个作品,更像是在讲述他们自己的梦想。
一等奖为他们赢得了10000元的奖金,他们没有拿去挥霍,加上东拼西凑的钱,立即在淘宝上购买了新摄像机。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心急如焚,每天都查几遍物流,快递小哥的电话也被打爆了。终于,梦寐以求的机器到手。赵世明手拿着这台带着新相机味儿的设备,把眼睛搁在那明晃晃的取景器前,再也离不开。阮办青说:“以后不是特殊情况都不用再抵押自己的单反了。”

赵世明的电脑桌上,写满了时间、安排。记者师海琳/摄

赵世明为学子排个性毕业视频。记者师海琳/摄
在赵世明的电脑桌上,写满了时间、安排。“创业容不得一丝松懈,不好好努力,创业五年之后,你发现还不如去工作”,赵世明说:“新的项目正在筹划,五年以内,我们要做到云南一个子,全国一盘棋。”说这话时,赵世明的眼睛里透着坚定与希望。(昆明信息港 记者师海琳)

为了省钱,他们常去食堂吃饭。记者师海琳/摄

阮办青和高传常打打闹闹,互相斗嘴。记者师海琳/摄

云大创业孵化园
记者手记:
在采访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云南省对青年创业者的大力支持,比如云南大学成立了云大创业孵化园,为创业者们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办公场地、无线网络等都免费设施,给他们一片土地耕耘,让梦想在此处开花结果。
这里没有夸张的装修,没有酷炫的投影仪或者巨大触摸屏,只是若干间办公室,若干张电脑桌,若干台笔记本,但是挡不住年轻人创业的野心和热情。像赵世明他们这样的创业小团队,在整个创业孵化园里还有十多个。
或许,在这些小小的格子间里,就有那么几家是未来的腾讯或者阿里巴巴;这些稚气未脱的90后,或许会成长为一个个马云或者陈欧,那个尚且不能说出来的项目,也许未来就能缔造出比iPhone或XBOX更牛逼的产品。广袤的天空里,一架架名为梦想的飞机,正全力开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