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辆白色的金杯车缓缓驶入禄劝县马鹿塘麻科作小学。“燃亮号来了,燃亮号来了”……在12名学生的欢呼中,“燃亮号—云南流动教室”的志愿者们开始了他们第32次山区支教服务。一年多的时间里,“燃亮号”以“社工+志愿者”服务形式,已为马鹿塘乡6000余人次山区儿童送去了知识与快乐。累计行驶里程近3万公里,参与志愿者超过2810人次,累计服务时间10752小时,服务学生23729人次。凭借扎实的服务和良好的效果,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燃亮号-云南流动教室”项目斩获金奖。
“燃亮号”来了
给孩子们带来爱和关怀
禄劝马鹿塘乡,林立群山之间,散落着多所村级小学。这里是乡间孩童教育的原始基地。由于山区路途偏远,农村中的教学点,地处偏僻,缺乏教育资源,加上父母长期在外,导致他们缺乏父母的照顾及关怀。
2013年10月,由大昌行集团、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共青团昆明市委、昆明市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合作的“燃亮号——云南流动教室”项目正式启动。“燃亮号”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为禄劝偏远山区留守儿童及流动儿童提供帮助,提供德育及成长课程,开展快乐游戏、儿童影院、亲情陪伴、爱心捐赠、心理辅导、家庭探访、体验农家生活等活动,培养孩子们自尊尊人、自爱爱人的良好品格,提升他们的独立处事能力。
“燃亮号”其实是一辆小型客货车,配以图书和乐器、益智玩具、小型计算机等物资。“车辆只能往返于昆明—马鹿塘乡及各村属小学。”昆明市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叶波介绍,项目以“社工+志愿者”的形式开展,每月服务时间不少于12天。
“‘燃亮号’来啦!我们的老师又来啦”……“流动教室”的车子刚刚停进麻科作小学,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跑出教室。而一开始,孩子们并不是这样。由于马鹿塘的孩子们多为留守儿童,面对城里来的志愿者,孩子们总是躲在角落里。为了与学生们更快的亲近起来,志愿者们准备了多个游戏与学生一起互动,闭塞的心灵渐渐打开。
在众多志愿者的努力下,“燃亮号”不断调整工作程序和服务模式,目前已经形成由“爱国主义教育+志愿者才艺展示+课外团队活动+课堂学习+电影欣赏+社区探访”等组成的服务模式,并为马鹿塘乡的贫困家庭提供过不少实质性帮助,为孩子们开设了“成长课程”,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截至目前,“燃亮号”已先后开展了32次服务,专车累计行驶里程近3万公里,志愿服务累计时间达到10752小时。
近乎苛刻的项目管理
把钱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谈起“燃亮号”服务的禄劝马鹿塘乡5所村级小学,张洪膑如数家珍。作为“燃亮号”唯一的专职社工,志愿者和孩子们都情切的称他“船长”。
“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份赚钱的好工作。”张洪膑调侃说。在“燃亮号”工作,工资是2000元。然而,他却要承担“燃亮号”几乎所有的工作。由于项目管理非常严格,张洪膑不得不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最该用的地方。
严苛的不仅仅是费用控制。在服务孩子们的时候,“燃亮号”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服务标准。“举个简单的例子。”张洪膑说,马鹿塘海拔高,紫外线特别厉害,不少志愿者怕晒,都戴起了帽子,但一到学校服务,帽子必须脱下来。因为“燃亮号”服务标准规定:只有服务的学生中超过当2/3的戴帽子,志愿者才允许戴。“真正的公益项目,绝不是靠施舍来满足自己一时的成就感。”张洪膑说,在“燃亮号”工作的这一年多里,他最大的体会就是这句话。因为禄劝的贫穷,经常会有公益团队和爱心人士送到这里送爱心,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然而,要真正给当地带来变化,则需要管理更加专业的项目,需要更加持之以恒的坚持。“燃亮号”为孩子们带来的不单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关心和温暖,点燃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很高兴,这一年多来,因为‘燃亮号’的存在,而让身边的人有所不同。”
志愿者默默的付出
只为让山里娃获得更好的教育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燃亮号”以“社工+志愿者”服务形式,已为马鹿塘乡6000余人次山区学生送去了知识与快乐。
“燃亮号”的服务,弥补了农村教育的不足,更为农村学生开阔了视野。马鹿塘乡中心校校长孙显忠说,“燃亮号”服务马鹿塘一年多来,为马鹿塘乡搭起与外界交流的桥梁。孩子们的从原来的不敢说话,到现在主动回答问题。同时,孩子们逻辑思维、口头表达、语言组织等方面能力均有所提升。燃亮号确实为马鹿塘带来了实惠,带来了爱心,带来了希望。
有收获的不止学生们。32次服务中,共有志愿者超过2800人次参与其中。每期的志愿者们均来自国内不同省市。由于每次进山服务都不少于5天,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燃亮号的服务中,有的志愿者甚至放弃了自己稳定的工作,跟随着大队远赴山区全程参与服务。
“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能达到服务地、志愿者和项目方的三方共赢。”张洪膑说,通过项目的推广,愿意参与到燃亮号项目中志愿人士不断增多。项目的实施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认可。在去年年底,由团中央、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燃亮号-云南流动教室”项目斩获金奖,成为昆明唯一一个获金奖项目。(记者杜托 通讯员郭亮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