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一个人好了不算好,大家共同富裕,那才是真的幸福。”关祥祖说。
2015年2月10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别墅,在禄劝县则黑乡万德村万古莫村小组落成,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告别了土泥瓦房的贫苦日子,过上了旁人眼中的“城里人”生活。多年来,关祥祖凭借着“要让家乡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念,靠着一己之力,从1996年至2015年这20年期间,他做了三件影响了万德村的事:铺路建桥、修缮学校、盖别墅送村民。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云南考察时曾指出“扶贫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关祥祖为家乡脱贫致富所做的事在万德村、禄劝县引发“鲶鱼效应”,激发了村民们致富的渴望,搅乱了万德村这池安静的水。在禄劝县,他被人称为“扶贫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让禄劝县的扶贫工作在前进中更有力量。关祥祖为家乡脱贫致富所做的事,是禄劝县一次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益尝试,也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的典型和榜样,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禄劝县乃至昆明市构建大扶贫格局,全力推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新力量和新动力,昆明市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打响。

1993年10月,关祥祖参加全国第二届民族医药学术大会。资料图

2015年3月,关祥祖与学校老师讨论教学工作。记者和灵峰/摄
昆明信息港 记者徐婷 上官艳君 “参军、上大学、做教授、办学校、为乡亲修路建房。”这是关祥祖一生经历的缩写。说起关祥祖,有人说他是大善人,有人说他是有钱人,也有人说他是傻子。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这个山里娃经历过多少苦与泪,才获得今天的成就。这一切,万古莫村小组的村民们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我觉得关院长真的很厉害,捐那么多钱出来帮助村民。”3月21日,禄劝县万德村万古莫村小组村民苏知应迎娶新娘,新建的小区公房里聚集了好多人,看见新建的别墅,武家堆村小组的覃佳伟不停地称赞。提起关院长,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村民王大香说:“我觉得他是个有钱人,但是他的钱都是辛苦赚来的。”。
王大香的话引起了站在一旁的杨国芬大妈的注意,她也插起话来,“其实关院长也没多少钱,我们都知道他盖房子的钱不是一笔付清的,他的学校也要花钱,以前他还来这里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开学校。他就是良心好,一心只想着帮助大家。大家都知道关院长的钱来之不易。”
正如村民们所说,关祥祖这些年过得实属不易,搞科研经费困难、办学校几度被骗……但是他坚决地走到了底。有人把他的经历,称作“传奇”。
两条人命眼前消逝 受激励钻研医学
1978年大学毕业后,关祥祖被留校任教,一年后被调到学院组织部工作,1978年底,被分到省委农业学大寨工作组。“我在学大寨工作队里遇到过两件事,至今都无法忘记。”
“一个21岁的小伙子被毒蛇咬伤,我无力救治,眼睁睁地看着他在我面前死去。后来,一个小女孩,因为肚子痛在乡村医务室打针,结果赤脚医生用药过量,小女孩病情急转直下,生命垂危,我是中医,缺少急救经验,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在我的面前逝去。”关祥祖说,这两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刺激。
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在科研上苦下功夫,阅读国内外大量医学典籍,不仅获得在学术界反响很大的学术成果,还创办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搞科研要钱,搞学术研究要钱,办杂志也要钱,没有钱是办不成事情的。”回想起那段经历,关祥祖感慨万千。当时,为了能够更好的搞好科研,他与中医学院副院长张哲敏在校外成立了一个中医门诊部,搞创收,收益归学院民族医学研究室作学术研究的费用。门诊部开业3个月,社会效益不错,经济效益却不理想,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关祥祖开始着急了。
在关祥祖为了科研经费头疼不已之时,一位从文山来的朋友一语点醒梦中人,朋友告诉他办学虽然辛苦,但可以有些收益,也是利国利民的事。朋友的一番话,让关祥祖有了办学校的想法。
借枝栖息办学校 单人独骑寻校址
“中国民族医药方面的人才很匮乏,可以说,这是一块很少有人开发的荒地。”关祥祖凭借着自己多年从事民族医药研究的经验,以及不断的调查和研究,计划着创办一所民族医学类的学校。
1994年1月,关祥祖开始了他的办学创业之路。可是,要创办一所学校,谈何容易。
在关祥祖为了创办学校四处奔走之时,有朋友告诉他,省委刚刚批准了一所民办大学——南方大学,该学校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筹建,很需要有志办学的人与之合作。关祥祖如获至宝,找到了“南方大学”。双方一拍即合,讨论后决定让关祥祖在南方大学成立“南方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并出任学校常务副院长、常务董事,负责招生和教学等学院一切事务,并参与南方大学的筹建工作。
关祥祖风风火火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春季招生的准备工作,随后便向学生发出了招生通知。谁料南方大学风云突变,领导班子莫名其妙分化成两派。经过双方一闹,牌子砸了,校舍也没了,这可急坏了关祥祖。情急无奈之下,关祥祖决定另寻他路独自办学。几经磨难后,关祥祖申办学校的申请终于得到批准。可是,又一个新的难题又迎面而来,他必须要找到一个适合办学的场地。
为了找场地,关祥祖每天骑着旧自行车,顶着烈日在昆明的东南西北四处打听。终于,他在昆明北郊找到了一家闲置的解放军被服厂。谈妥办学地点之后,关祥祖立马向录取的198个同学发出通知,告知同学们校名和地址更改一事,并说明校名虽然改了,但所学功课和学业完成后学生的资历并没有变,愿意就读的同学可以和学校联系,以便通知报到时间。
通知发出以后,关祥祖一边听候回音,一边马不停蹄的开始奔波着购置桌椅板凳、宿舍床铺,整理学校。“我当时的全部资产,只有工作之后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少部分钱,以及微薄的稿费,加起来一共一万三千多元,外加一辆旧自行车。”说起当时的困境,关祥祖一脸无奈。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关祥祖听说云南省地震研究所曾办过广播电视大学,后来不办了,有很多课桌搁置不用。于是,他找到了云南省地震研究所,商量以每套桌椅板凳象征性每学期收费10元的方式,借到了课桌。随后,关祥祖开始为学生宿舍配置床铺。由于经费有限,与家具厂协商了之后,关祥祖预付了2000元定金,暂时解决了学生宿舍床铺的问题,承诺开学后付清尾款。
经过一系列磨难之后,当年6月,关祥祖创办的学校终于如期开学。关祥祖根据学生情况,把报到的88名学生分为两个班,一班是高中毕业生,学习大专功课;二班是初中毕业生,补习初中功课,待第二年再次参加中考。
相关新闻:

关祥祖2001年工作照。资料图

关祥祖创办的学校已经发展成一所规模不小的民族医药大专院校。记者和灵峰/摄
一心办学遭策反 委托建校钱被卷
招生的问题解决了,关祥祖收获了第一笔资金——共计11万元的学费。除去各项开支,关祥祖手头上还有5万余元。盘算之后,这些钱能够维持学校半年的开支。
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招生情况越来越好。新生已经基本稳定,学校的教师还闲置着,有能力继续秋季招生。1994年9月,关祥祖创办的学校再次招收了报考二类省内外医学院校未被录取的123名学生。11月,为了安排下学期的课程,他进城办事。谁知,待他再回到学校时,学校的教导主任把54名学生忽悠着“卖”给了中医学院自学部,卷起私收的回扣溜走了。
一夜之间,这批学生下学期的学费没了。最令人伤心的是,他一心办学却遭到“策反”。关祥祖的儿子关汉文告诉记者,虽然心如刀绞,但是父亲并没有倒下,他把该班剩下的6名学生分配到其他班级,免除了3个月的学费,让学生们得以正常上课。“ 那段时间,老父亲头发都白了许多。”
之前的风波慢慢平息下来,可是等着关祥祖的苦难并未结束。
“暂时租借场地办学,始终不是长久之道。”关祥祖再三思虑之后,决定建造属于自己的学校。1995年,关祥祖又踏上了寻找校址的艰苦旅程。他沿着昆明近郊一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仔细找寻,却一无所获。
正在这时,一位朋友的儿子崔某来到他的学校,提出可以租赁一座荒山开辟校园的建议。心动不如行动,关祥祖租赁了崔某口中的荒山 “叫鸡山”的100亩土地。之后,崔某又提出由他出资建校,关祥祖只需按照投资额每年分红并逐渐返还本金,并签下一纸委托崔某全权开发叫鸡山建设该学校的“委托书”即可。此刻的关祥祖,全心全意创办学校,由于想尽快建成自己的校舍,落入了崔某精心布置的圈套。协议书中,关祥祖以学校法人代表的身份,任命崔某为建校指挥部主任,委托他负责学校建设工程的一切事务。
假期,关祥祖处理完期末的相关事务以后,便驱车前往叫鸡山查看新学校的建设进度。来到工地,等着他的却是一把大铁锁 ,介绍人崔某早已人间蒸发。半个月后,还不断地有人找上门来,称崔某收了他们的“质量保证金”,现在找不到人。关祥祖带着众人来到崔某的“建校指挥部”,撬开房门,里面一片狼藉。
此时,关祥祖才明白,崔某利用了自己签下的委托书去骗取别人的“质量保证金”。认真统计之后,崔某卷资128万元潜逃。关祥祖得知自己被骗后,犹如五雷轰顶,最严重的是,此案被定为经济诈骗案。关祥祖受骗给了崔某一纸委托书,虽然只是委托他修建学校,对他以此诈骗钱财之事一无所知。但是,他还是因此卷入了官司。所幸,最后官司以关祥祖一方胜诉告终。
狠抓教学质量 山里娃变身教育家
“艰苦奋斗”本是关祥祖一贯的主张,也是他人生旅途的主要航道。关祥祖说,此前发生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偏离了自己的航道。检讨之后,他决心回归自己的航道,扬起风帆,重新行船。
“当时,我决定回到最早的起跑线,依靠自己的实力,重返叫鸡山,建设自己的学校。”这年9月,他又招收新生220人,编成5个班,在校人数达到了486人,分3个年级,共11个班。同时,他从学校首届毕业生中,留下十多个优秀的学生补充师资队伍,加入到自己创业的行列当中。学年开始,他收取了486人一学年的学费100多万元后,全心全意投入建设新学校的工作中。
关祥祖交待好学校的工作,便进驻工地,亲自参与了新学校的建设。1998年8月,新学校正式落成,关祥祖带着老师和学生搬到了新校址。当年9月,在招收了新一批的学生后,学校形成一个完整的大专体系,有近1000名学生。此后,学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也由此逐渐扩大。
2000年,这所学校已经发展成一所硬件设施基本齐全,教学质量基本过关,规模不算小的民族医药大专院校。学生注册报道以后,学杂费收入近千万,学校的经济状况从此大大改变,基本建设的速度也加快了步伐。在积极建设自己校园的同时,关祥祖一如既往的狠抓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受到一致好评。
“其实,我就是滚动发展。收来学费,还有食堂、小卖部的承包费,再拿来搞学校建设,不断扩大规模,一路就这样走到了今天。”关祥祖如是说。之后,关祥祖将鸡叫山校区的中专部转交给儿子管理,又新建了位于经开区的大专部。
在关祥祖的学校校园中,四处弥漫着圣贤教育的学习氛围,关祥祖以自身的经历,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如今,这所致力于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学校,已是全省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民族医学高校。关祥祖,也从一个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山里娃,变身成了一位身家上亿的教育家。
相关新闻:

关祥祖接受专访时向记者介绍他创办的学校。记者和灵峰/摄
对话关祥祖
“我只想为穷人做点事”
昆明信息港:你觉得你这一生容易吗?
关祥祖:其实我到现在还没有回味我的这一生,可以说是稀里糊涂的就过来了。但我觉得我的这一生,是奋斗、拼搏、努力学习的一生,我的一生都在追求文明,追求进步,积极向上。
昆明信息港:别人辛苦赚钱都是为了子女,你却把赚来的钱都捐给了家乡,为什么这样做?
关祥祖:其实我觉得关键是看一个人接受的教育、接受的正能量是什么。我从13岁就开始学雷锋,现在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那些伟人的事迹、经历一直激励着我,主流社会思想在我的脑子里占主导地位。西方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不一样的,在我的观念里,道德风尚是占主导地位的。
昆明信息港:出资给村民铺路建桥、修房子、修葺学校,花了那么多钱,你的家人有没有反对过?
关祥祖:反对嘛肯定是有的,我做这些事,亲戚都说我脑子有毛病,这个时代还学什么雷锋。家人也反对过,但是有些事情我是背着他们做的。我觉得我苦的钱,怎么用、怎么支配是我的权利,家里有吃有穿就行了,不能说我自己要用什么钱都要家里来左右。他们知道后说我,我就教育他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做人不能只想着自己”这些道理,现在他们也接受了,只是说要适可而止。只能说是个人理念不一样吧,不过现在他们也为我的善举而高兴。
昆明信息港: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你是否有遇到过什么阻力,比如说外界的压力?
关祥祖:其实也有别人说的话间接的传到我的耳朵里,说我做这些事还不都是为了图名,但是我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想你的我做我的。我不是那种图名图利的人,我只是想到的事情我就去做,我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有人说我是傻子,说我有病,但是我觉得多做善事,自己的心态也平和,心理也健康,也有人说我是“土豪”,但是我觉得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势,不算土豪。
昆明信息港:你觉得你做这些事,值得吗?
关祥祖:值得的,为家乡、为老百姓做点事是值得的。人活着总要有点价值,我不想有了钱就只会吃喝玩乐,我觉得应该做些有价值的事。就像之前我去南美5个国家玩了20天,我从头到尾就只是一套衣服,别人觉得我老土,可能也会看不起我,但是其实我觉得我比他们时髦多了,至少在思想上比他们好很多。
昆明信息港:接下来你还想做点什么呢?
关祥祖:以后就尽力而为吧,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还没有具体规划。我现在都快70岁了,身体也不好,我只想尽可能的做一些我想做的事情,做完了也就完了,做到哪里就算哪里。我觉得人都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农村在学习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很有必要把他们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果说还想做点什么的话,我就想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改变村风民风,不能是争抢财产啊,一有什么事就打架这样。
昆明信息港:中国自古就有“修桥铺路,善莫大焉”的传统理念,你不仅为家乡修桥铺路、修葺学校,还为村民盖房子,你自己是如何评价你做过的这三件大事的?
关祥祖:其实我也没有把它当回事,做了也就做了,人生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习主席也说过,从小要立志,我现在能够为家乡的人民做一点点事情,也只是我从小立下的志愿,是我的愿望。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没有改天换地的愿望,就只是想改变家乡的面貌。
昆明信息港:在万德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你的做法已经产生了“鲶鱼效应”,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你是否想到过会有这样的效果?
关祥祖:当时我没想到,我也没去考虑,这些事情我根本就没想到怎么会传出去的。我一直以来都是低调做人、低调做事,也可以说是“夹着尾巴做人”,我只是在有生之年,尽自己所能,做一些善事。
昆明信息港:正因为产生了“鲶鱼效应”,别人都说你是一个“扶贫英雄”。对此,你怎么看?
关祥祖:这个就过奖了,我不是什么扶贫英雄,我只是对那些贫穷、可怜的人做点事情,因为我也是那样从小就一路苦过来的,那种滋味我最清楚,所以为他们做一点点小事,是我应该做的。本着感恩的思想,我也不是图名图利,我不觉得我现在有了一点点资产,就要大肆宣扬。做人要低调,事情做了就做了,不用太在意,宗旨就是这样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