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人大代表为改革发展和法治昆明积极献策
2015-01-30 08:56:49      来源:昆明信息港

    为期5天的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于1月23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胜利闭幕。

    大会期间,全市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尽职尽责,认真审议各项报告。代表们群策群力,针对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内务司法、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社保等方面共提出了277件建议,建议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以民生为本,聚焦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为推动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加快法治昆明建设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边远山区增设标准化小学

    自2009年云南省政府相关部门下发实施了农村小学校校点收缩的相关政策以来,在促进农村边远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促进农村边远山区孩子接受相对公平的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原有标准化小学在山区的布局密度不够,使得居住地离已建标准化小学校太远,给农村边远山区广大学生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带来较大经济负担,也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为此,王乾禄代表建议,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农村边远山区的实际情况列项增设一定数量的标准化小学校,使农村边远山区小学生能够就近入学,减少安全隐患,减轻孩子和家长负担。

    建议放宽小学生入学年龄

    雷鸣代表提出,按照《云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必须依法入学,按规定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目前我市各小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招收8月31日前满6周岁的儿童,建议放宽小学生入学年龄为当年12月31日之前满6周岁的儿童。

    雷鸣认为,“小学一般招收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解释为只要儿童在自然年内满6周岁,便可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在当年有法定的权利接受业务教育。目前,小学生的入学年龄规定为“在8月31日之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则9-12月份出生的孩子,将因该规定在幼儿园多待一年。“看着同龄孩子都能升小学,自己却不能,对孩子心理会造成影响。另外,孩子的年龄相差1-4个月在智力发育上也没有显著区别,不应再按以前的标准限制入学。”雷鸣说,如按目前每年8月31日之前年满6周岁的入学规定,儿童正常入学的年龄区间是6~7岁之间,那么,满足年满6周岁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其实只有1/12。若入学年龄规定改为(入学年-出生年)=6,儿童正常入学的年龄区间是5岁8个月~6岁8个月,这样,假设每月出生人口相等,满足年满6周岁入学比例为4/12,是目前的4倍,就能有效降低为让孩子赶在9月1日前出生,产妇在8月集中剖腹生产的比例,也有效降低学校非正常入学的比例,促进教育公平。

    规范市政道路反复开挖

    “刚刚修好的马路,又被挖开,折腾一阵后又被填上,再过一段时间又被翻个底朝天。如此‘开膛破肚’,不仅堵塞了交通,造成出行困难,也给国家财产造成极大浪费。”雷鸣代表还提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昆明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市政工程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每个部门各自为政。同时,城市发展与规划严重滞后的矛盾突出,地下管网规划缺乏系统性,对道路开挖缺乏统一严格的管理和规定,处罚措施也不到位。

    为此,建议设立地下管网建设管理机构,建立管网铺设与道路建设协调衔接机制,力求使两者同步施工。在新建道路时,要求各管网单位根据市政道路的建设计划做出资金和施工安排,确保同步建设各种地下管线管道。建立地下管网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全市管网进行全面普查,掌握各类数据,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信息库,建立情况收集、处理、反馈信息系统,实行精细化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建立地下管网和档案信息共享机制,严格规划许可和掘路审批,加强城市地下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做到道路修到哪里,污水管网的接驳工作就跟到哪里,避免日后重复施工对道路造成频繁的“开膛破肚”,也减少污水对城市环境和内河的污染。

    村(居)委会设专职民生信息员

    会议期间,王芳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在全市各村(居)委会设置一名专职民生信息员的建议”。

    王芳做了个统计,通常每年全市平均救助灾民61万人次;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近24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4%;优抚对象4.3万人,占全省总量的13%以上;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85万余人,占常住人口的13%以上,且还以每年3.5%的速度继续增长;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过11万人,但全市130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在上一轮机构改革后,都没有独立设置民政机构和专门的工作人员。现全市有275人在乡镇(街道办事处)从事民政工作,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平均仅有1.1人专职从事民政工作,且从事民政工作的专职人员也存在学历普遍不高,从业经验不足等问题,另外,全市还有1633个村委会(社区)没有专职民政工作人员。

    “随着社会管理不断改进,民政部门的工作职能已扩展到包括社会救助、救灾救济、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优抚安置、社会福利促进等20多个大类,涵盖100多个小项,但目前全市民政工作已普遍存在基础力量薄弱、基层民政工作机构不健全、服务功能与体制保障不相适应、服务能力与服务要求矛盾突出等问题。”王芳提出,建议在全市各村(居)委会都设置1名专职民生信息员,专门负责民政事务工作,并由财政对工作专员给予经费补贴。

    先行先试节水型社会建设

    李红兵代表提出,昆明市水资源紧缺,人均只有275m3,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m3的缺水警戒线,也仅次于水资源紧缺的京、津、唐地区,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9,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城市之一,按全省人均标准属严重缺水城市。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来满足滇池流域内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需要,昆明采取了大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目前,已兴建了一大批蓄、引、提及其配套的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远远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环境的支持能力也超过其自身修复的“阈值”。现滇池流域的水资源已经没有开发利用空间,为满足昆明建设的需求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已建成云龙水库、清水海工程和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但随着滇中城市群和产业聚集区战略的推进,昆明市水危机已日益凸显。云龙水库、松华坝水库连年蓄水不足,每年蓄水仅占正常蓄水量的20%~30%,供水能力削弱,水库长期低水位运行,危及库区和下游生态环境安全,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昆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昆明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李红兵代表向大会提交了“昆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应先行先试”的建议。建议我市开展政府主导、市场调节、总量控制、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法律保障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形成“权威、统一、高效”的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根据昆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布水资源使用计划,确定区域和行业用水结构、规模和供水布局,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推进水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具体来说,就是从淘汰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入手,对电子信息等低耗水、高附加值产业实行优质优供;对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优先满足用水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使那些高耗水产业和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同时,坚持政策导向、规划引领、广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实施多水源优化配置战略。

    此外,张贵平代表也提出“关于将昆明轨道交通建设延伸至宜良石林的建议”;那田骐代表提出“关于规范昆明市城市道路临时停车泊位管理的建议”;杨光顺代表提出“关于要求在全市加强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建议”;兰玲代表提出“关于适当调整服务行业相关部门工作日的建议”;刘盈代表提出“关于建立市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议”;李家荣代表提出“关于推进昆明市物流货运健康发展的建议”等意见和建议。会议期间代表所提交的意见和建议,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促进全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

编辑: 孙红亮 责任编辑: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