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聚焦云南七处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2015-09-05 10:15:59来源:昆明信息港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校区)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避免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种子遭受战火摧毁,众多华北及沿海城市高校、研究院所纷纷南迁、西迁。1938年4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3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分3路到达昆明,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滇8年,以“刚毅坚卓”为校训,汇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在云南的支持、帮助和保护下,先后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共培育学生8000余人。1945年6月,西南联大结束北归,留下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对云南8年养育之恩的回馈,为云南培育了大批教育人才。

    西南联合大学在恶劣的战时条件下,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很多师生成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有100余人成为中科院院士,12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更多的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大后方的西南联大学子还纷纷投笔从戎,他们“上马杀贼,下马赋诗”,用青春热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维护了民族的独立。

    抗战胜利纪念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云瑞西路49号)

    在昆明市中心,抗战胜利堂闹中取静,这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占地约10000平方米,密雨中显得古朴、庄严、肃穆。楼前,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正面醒目地镌刻着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史料记载,胜利堂于1944年动工兴建,最初名为“志公堂”,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1950年12月,云南在胜利堂的广场中央埋下了“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石。1995年2月24日一座基座伟岸,碑体通高27米的纪念碑成功建成。

    胜利堂既承载着云南人民为庆祝抗战胜利的喜悦,又见证了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重大举措的出台,曾经很长一段时期,云南省党政机关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经过多次修葺,胜利堂的原貌得到很好地保护,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云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正如碑文所题:“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来,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放云南,保卫祖国边疆,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献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它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凝固,使云南人为之振奋、骄傲和自豪。

    松山战役旧址(位于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大垭口村)

    细雨中走进松山,“陆军第8军第103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静静伫立于松林之前,一旁的两棵榕树虽然树干上挤满弹孔,但枝头仍在抽新芽,结出密密麻麻的果实,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70多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悲壮战役。

    子高地南侧的小松山上,402尊远征军雕塑静静伫立,13个神形兼备的雕塑方阵整齐排列,他们对着阵阵松涛,永远地守望着松山,以一种肃杀的气势震撼着来人,提醒着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警示世人珍爱和平。

    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向盘踞在松山两年之久的日军发起反攻,历时3个多月,歼灭守敌1200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7700人,终于打通了抗战输血线滇缅公路,扭转了滇西抗战的局面。

    1993年,云南省政府将松山战役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松山战役旧址被国家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1年,国家14个部委联合发文将松山列为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近几年以来,来松山参观祭拜的人越来越多,游客构成也从专家学者、老兵后人、大学生、志愿者等扩展到更多普通人,去年,松山抗战遗址公园接待游客已突破30万人次。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
昆明信息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