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2 09:19:23来源:昆明信息港
老兵方正 通讯员彭建明/摄
1944年,魏汝吉19岁,从宣威到昆明干木匠。不想,来到昆明后,成为国民党滇60军184师552团的一名士兵。穿草鞋、吃野菜,滇60军开赴台儿庄,也因这场战役而出名。1945年10月,魏汝吉和部队被派往越南老街驻防。驻防8个月,许多滇军士兵被瘴气病折磨而死,“枪林弹雨都过来了,却在胜利时死去。”老人不停掉泪。
之后,魏汝吉经历了到东北押送日本投降军队回日本、长春起义、成为解放军战士、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魏汝吉退伍回到家乡时已29岁。
纵是岁月流逝,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十年从军经历,魏汝吉仍清晰地记得每个细节。
当时,我们对于那段历史只有模糊的认知。在听了魏汝吉的故事后,我们并不知道,在云南、在中国、在海外,还有许多他的战友,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安享人生;也有许多人在出国征战后再也没能回家,他们流落异乡,但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家人和故乡,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
老兵王惠生(写字者) 通讯员彭建明/摄
回家吧,抗战老兵
1938年,19岁的李锡全为国出征,之后滞留缅甸未归。70年后的2008年,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在缅甸遇见李锡全,“老兵回家”公益活动由此发端。
2009年5月30日,9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家,在跨入国门的那一刻,守卫国门的边防武警派出了两位礼兵,用军人至高的礼仪欢迎他们回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这是祖国对他们的接纳和肯定。
那时,人们都管他们叫老兵。关爱老兵,从民间开始发轫,政府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些老兵。
“舍生取义英雄气,视死如归民族魂。”2011年9月18日,“忠魂归国”活动在腾冲举行。国殇墓园内,安魂曲如诉如泣,人们手持白菊花默默站立路旁,躬迎19位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的遗骸回国归葬。19位将士遗骸作为密支那地区和西保、腊戌地区的阵亡将士代表,分别从畹町、猴桥口岸迎回腾冲国殇墓园。时隔67年之后,他们终于回家了。
孙春龙说,2008年,他在缅甸遇到89岁的湖南籍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时,他和他的家人失散已长达70年。在李锡全的床头他发现一本中国地图册,当翻到湖南那一页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那一页是被翻得最烂的一页。李锡全指着湖南那一页说,“我想家的时候就看看它。”
这次忠魂归国,李锡全是受邀贵宾。在国殇墓园,老人久久不愿离去,耄耋之年,他总算回家了,他的战友也回家了,他用衣袖擦了擦早已润湿的双眼。
“军人不怕牺牲,就怕被遗忘。”李锡全说。是的,历史的隔阂终将会远去,而人性的回归总会到来。老兵回家的背后,是历史的回家。
5年多,陆续有40余位因战争滞留缅甸、泰国、越南等地的老兵,在志愿者的接力下,与失散逾半个世纪的亲人团聚。孙春龙也由此转身,发起成立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这个关注战争背景下个体士兵命运的民间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