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作战历程(下)

2015-08-24 11:00:05来源:云南日报

    鏖战松山

    1944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右翼对腾冲方面作战的同时,由宋希濂率领的左翼第11集团军为重新打通滇缅公路,也开始了对松山、龙陵的作战。松山位于保山与龙陵之间的怒江西岸,滇缅公路由惠通桥西上经松山至龙陵,是滇缅公路的咽喉孔道,松山主峰与惠通桥的直线距离仅6公里,沿公路而上却达20公里,足见山势高峻陡峭。日军于1942年5月占领怒江西岸后,以其精锐部队第56师团113联队配属炮兵、工兵驻守松山,兵力3400人。日军在松山构筑了40个永久性的坚固堡垒群,整个松山阵地由滚龙坡、大哑口、长岭岗和松山顶峰4个可以独立作战又互为犄角的坚固阵地组成,明碉暗堡,战壕交错,松山顶峰为主阵地。

    6月4日,第71军在军长钟彬的指挥下开始进攻松山。经过5次围攻冲锋,牺牲惨烈,未达到预期效果。6月下旬,抽调何绍周的第8军担任主攻,先后向敌军发动9次攻击,历时达3个月之久。第8军使用9个步兵团,在优势炮火、空军的配合及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几十次激烈战斗,才攻克了滚龙坡、大哑口和长岭岗等阵地。从9月1日起,由第82师246团每天昼夜不停在松山顶峰四周袭扰日军,掩护工兵营在松山顶峰日军阵地下约30米处进行掘壕作业,掘进两条地道,构成两个炸药室,填10吨TNT炸药。9月8日,一声巨响,整个松山顶峰三分之二被炸翻,日军和地堡均炸为粉尘。据统计,松山战役是整个抗战时期消耗弹药最多的一次战役,共歼灭日军3000余人,113联队的残兵全部覆灭,第8军也伤亡3000多人。

    松山是我军向龙陵、芒市推进,打通滇缅公路的关键。松山既克,为收复龙陵、芒市、畹町创造了有利条件。

    激战龙陵

    龙陵是腾龙公路与滇缅公路的交汇点,是日军在滇西、缅北的六大守备据点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占据龙陵后,在县城构筑了大量永久性坚固堡垒网群,企图长期固守。远征军反攻龙陵,历时5个多月,经过三次反复激战。

    第一次争夺战。1944年6月5日至13日,北路第11集团军第71军第87、88师向龙陵发起攻势,攻克镇安街、黄草坝、放马桥、腾龙桥,切断龙陵和腾冲至芒市的公路,占领龙陵外围的广林坡、老东坡、文笔坡、伏龙寺等地。南路第2军占领象达街。6月14日,日军第56师团分别从芒市、腾冲抽调1000和2000兵力增援龙陵。6月18日至26日,敌我两军在黄草坝、香菇玲、空树皮一带展开激战,形势险峻。此时我军第8军荣誉第1师和新编39师赶到战场增援稳定了局势,并转入攻势。至7月13日,我军再占勐连坡、黄土坡、山神庙等龙陵外围据点。时值雨季,我军运动十分困难。直到7月25日,才攻至龙陵城郊,夺取了县城四周一些主要据点。

    第二次争夺战。8月14日,我军在34架飞机和炮兵的配合下发起猛攻。龙陵县城东南面的老东坡战事最为激烈,日军用爆炸性、燃烧性和糜烂性等10多种近距离武器向我军进攻,我新28师十分顽强,经过六天六夜血战,再次攻克龙陵外围的老东坡、文笔坡等据点。27日,日军又从遮放、芒市调集2000多人增援龙陵,经过一周苦战,已经攻克的一些据点又沦入敌手。远征军急调后援部队新第9师增援三关坡,稳定了战场形势。在大脑子坡、南厂方面,又遭1000余敌军进攻,两地相继失守。9月上旬,第5军200师从昆明赶来支援,36师由腾冲南下龙陵,与荣誉第1师协同作战,经过三昼夜血战,将日军击溃,远征军各部乘胜追击,将阵地夺回。9月23日,我军乘势进占平嘎,三面合围龙陵。

    第三次争夺战。经我军两次攻击,敌军的战斗力日益耗尽。我军重新调整部署,对日军发动第三次打击。10月29日,远征军各部发起总攻,占领城郊据点,并突入龙陵县城内,集中力量争夺县城街巷。步兵在300门大炮和空军的配合下,一举攻占日军在城中的核心据点观音寺。11月2日,我军占据城西制高点,敌军残部在我军的三面合围下,无力再战,于11月2日夜间偷偷向芒市溃逃。11月3日凌晨,我军攻克龙陵县城。

    龙陵之战为滇西反攻战役中时间最长、兵力最多,战斗最惨烈的激战,日军共死伤10620人,我军共死伤28384名,双方伤亡之比约1∶2.7。中国远征军收复龙陵之时,中国驻印军正在向八莫、南坎攻击,打通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已经胜利在望了。

编辑:袁艳责任编辑:袁艳
昆明信息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