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30 18:31:58来源:昆明信息港
最近,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体制改革和公务员加薪的话题持续被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一边是基层公务员现身说法,在网络上叫苦鸣冤,感慨工资低、待遇低、压力大,不被理解;一边是众多网民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甚至破口大骂,认为公务员队伍无病呻吟,拿着豆包不当干粮,不懂底层人民疾苦。双方言辞之激烈、参与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既在预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
公务员普涨工资的话题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轩然大波,部分网络媒体可谓功不可没,紧紧抓住了“公务员今年加薪超六成以上”这一噱头造话题、做文章。乍一看,加薪超过六成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公务员花着纳税人的钱,享受着似乎优人一等的社会福利,工资水平大幅上涨;而一些企业职工、下岗工人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你说公平不公平?虽说公务员10年没涨工资,但相比全体社会公众而言,薪酬涨幅如此之巨大,你说你干不干?相信答案毋庸置疑,若是加薪真是超过六成,老百姓固然是不会接受的。
然而,相关报道却有意无意的回避了一些关键问题:作为推进公务员制度体制改革的重点,国家为公务员加薪,特别是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将部分津补贴纳入基本工资范畴,减少并规范地方津补贴发放。二是由公务员自行承担养老保险,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并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适当提高公务员基本工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公务员的收入主要是由基本工资和津补贴组成,其中,基本工资包括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标准全国统一,津补贴发放则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确定,基本工资和津补贴大致呈现出3:7的比例。
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条段子:一名工资标准为22级三档,实际收入为3279元的正科级公务员在仔细对照文件发现,按照工资改革方案,其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可增加1054元,在减少330元津补贴发放的情况下,实际增加724元。如果扣除8%的养老保险和4%的职业年金,改革后实际收入为3348元,工资收入仅仅增加了68元。由此可见,所谓的“加薪超过六成以上”只是针对公务员的基本工资,而不是包含津补贴在内的所有收入。
不知从何时开始,对政府、对公务员群体的负面报道逐渐成为了各类网络媒体评论的焦点和吸引公众眼球的亮点,社会舆论开始一边倒的谈政府色变、谈公务员色变,大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少数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包二奶;少数机关、公职人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少数行政执法部门违规执法,乱作为;一些系统之间、部门之内职责职能、工作分工不完善,加之公职人员责任意识的高低强弱,造成部分公务员“忙成狗”,部分公务员“闲成猪”的现象客观存在。但另一方面,部分网络媒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混淆视听,胡乱散播谣言的“本领”可见一斑。在我国,超过90%以上的公务员都属于基层,试问有谁愿意在反对“四风”的大背景下为这部分无官无权的公务员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和所谓的灰色、黑色收入?很多基层公务员“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常态无人知晓,没有年终奖、没有加班工资,甚至生活都要靠“啃老”接济的状况无人问津......
原本应当让社会公众真正了解这一群体为国家、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时,很多网络媒体却只顾一己私利,把“点子”想到了别处。从“钱云会举报违法征地,遭五人摁倒工程车碾压致死”到“河南官员把拆迁户孩子扔下楼”,再到“‘公务员房’抛售:随身带房本午夜签合同”,“美女不配合强奸被判刑”等等,哪一条不是被少数媒体刻意夸大、炒作、甚至虚构产生的?从万州“10.18”群体事件,再到瓮安事件的发生,哪一个不是针对政府和公务员群体的恶意谣言所引发的?长此以往,社会诚信荡然无存,政府的公信力更会遭到严重损害,甚至渐渐掉入“塔西佗陷阱”,间接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颜色革命”和思想渗透提供便利,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在传播多元化、信息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网络时代,新兴媒体在社会发展进步的方方面面,在政府和社会民众中间,承担着监督员和裁判员的光荣使命。政府需要监督,才能够正己修身;社会需要信息,才能够发展进步;而媒体更需要传播及时准确、全面透彻的信息,才能够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释放正能量。网络时代的新兴媒体,需要的不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得”与“德”,既是一份“耳聪目明”的职业技能,更是一份务实求真、崇尚真理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丢不得,也忘不得!(呈贡区委组织部 陆国荣)